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八路去了带走太行山的红色记忆

  

老八路去了带走太行山的红色记忆

  赵桂芳老人生前照

  (图片由赵桂芳家人提供)

  90岁老革命赵桂芳前日与世长辞,生前曾任成都第二、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60多年前,太行山上战火纷飞,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某班班长的刘文冲过封锁线,只身去见被围困山中的丈夫——太行山军区卫生部指导员赵桂芳,两人战火中冒死相救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前日下午,曾任成都市第二、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的90岁老革命赵桂芳老人与世长辞,也带走了太行山上那一段红色记忆。

  弃笔从戎

  战火中妻子冒死相救

  1920年,赵桂芳出生在河北曲阳县一个鞋商家。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眼见日本军在家乡烧杀抢掠,这个爱国青年毅然放弃了保定师范的学业。1937年“七七事变”的前一天,年仅17岁的他背着家人,偷偷加入了八路军,成为刘邓大军的一员。1939年入党后,他先后任太行山军区卫生部指导员、华北军区卫生部野战医院二支站主任等职务,辗转华北、西南等地,参加了太行山战役、百团大战等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1942年的太行山战役中,赵桂芳所在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多次扫荡,被困在最里层。赵桂芳和一百多名伤员、60多名战友被围困在一个山洞中。敌军随时可能突袭扫荡,他们白天只有躲在山洞里,晚上出去找点水。有一天,他在山洞中远远看到一个黑黑的身影。“大家小心,有敌人出现。”赵桂芳顿时提高警惕,拿起枪对准那个身影。渐渐的,那个身影越来越大,他才看清楚,那是他的妻子,时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某班长的刘文。原来,刘文因为太思念他,冒着枪林弹雨,跟随部队一起突围进来救出了赵桂芳等人。

  一心工作

  高度近视仍坚持写书

  1957年,赵桂芳一家人终于在成都安定下来,他此后担任了成都市第二、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原二医院、一医院的外科、内科大楼都是他在任时修建的。在儿女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很忙,每天都忙到深夜才回家,还要在家中熬夜写材料、报告。

  “我们常常一两周都看不到他,甚至记不得他的模样。”老三赵保纯说,父亲因为长期熬夜写东西,视力开始急剧下降,后来高度近视达到1300多度,视网膜脱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参与了《抗日战争预防医学总编》的编写。

  生活俭朴

  衣柜都用了50多年

  赵留京、赵建伟……赵桂芳和刘文养育了5个儿女,每一个儿女的名字都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和爱国情怀。二女儿赵留京说,母亲是在北平和平解放时怀着她进城的。当时,赵桂芳接管了原国民党陆军总医院,她后来就是在那个医院出生的。可是她出生时,父亲已经随部队南下到重庆了。“留在北京”,她的名字“留京”就是这样而来的。

  老年的赵桂芳依然保持着一位老革命军

  人的作风,艰苦朴素。家中的衣柜是上世纪50年代公家借来的老柜子,可他舍不得换;儿女的条件好了,要给他装修一下家,但是他把装修队的人骂走了;身上穿的背心几乎要穿洞了,深色衣服已经洗得泛白……

  “每天他都吃馒头稀饭,再加点咸菜,番茄炒蛋就算是好菜了。”赵留京说,父亲总是说,这些已经比抗战时期好多了。

  最后愿望

  戴八角帽穿灰军装

  工作之外,赵桂芳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就和刘文一起教孩子们唱《我们在太行山上》,从小就让他们接受文化的熏陶。

  7年前,老伴刘文先他一步走了。在给老伴的遗体盖党旗的时候,赵桂芳因悲恸一下跪在地上,从此后身体就不好了。老伴走后,他嘱咐儿子以后要将他们合葬。平时,他就在家听广播,看新闻,关注一些国家大事。前两个月,他因为肺炎发作住进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儿子赵建伟是六医院的药剂科主任,因为他也从医,父子关系很亲近。弥留之际,他告诉儿子赵建伟,务必买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和灰色军装。那是一个老革命军人生前最后的愿望。 记者童星燕实习生林文娟报料人:黄先生线索奖:100元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