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独家采访。
苏伟表示,中国正在采取关停小火电等措施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耗20%的目标将可能实现。中国正在参与年底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国际谈判,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到2020年减排25%—40%。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去年中国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计划中,有5800亿元人民币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发展绿色经济。
总理担任小组组长
时代周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苏伟:中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是18.21%,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湿地的面积比较少,草地是高寒草原和荒漠化草原,海岸线比较长,如果海平面上升的话,对我们沿海地区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中国的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全球基本上一致,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农业生产也会有影响,粮食生产不稳定,会减产。水资源也受到一定影响,强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加剧。
时代周报:中国对待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则是什么?
苏伟:第一个原则是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200年工业化造成的气候变化,说到底还是发展带来的问题。反过来说要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第二个原则,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200年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了大量影响气候的气体,发达国家对历史排放还是要负责任的:美国现在的排放是我们的四倍,甚至五倍;欧洲发达国家也是我们的三四倍,人均排放比较高,历史排放又非常多,所以他们应当对气候变化问题承担主要的责任。
由于人均和历史排放不一样,而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发达国家需要做两件事,一方面要大幅度减少自身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加强能源建设,使这些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延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中国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的过程当中,也积极地采取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这也是我们一贯的立场。
时代周报: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苏伟: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政府是非常重视的,2007年中国发布了国家的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的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的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去年领导小组决定由发改委管理全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政府按照国家发展的要求,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采取了延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等。在价格调整方面,取消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实行鼓励性电价。财政方面实施了鼓励能耗改造,节能环保汽车的经济政策。税收方面降低了高耗能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企业环保项目减少了所得税,提高了资源税费的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压力和挑战
时代周报:气候变化的工作此前由气象局管理,为什么后来交由发改委主管了?
苏伟:气候变化问题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认识过程,开始的协调工作放在气象局,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1998年的时候,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就由气象局转移到国家计委,2007年的时候成立了国家的气候应对变化小组,层次更高了一些,由温家宝总理担任小组组长。
时代周报:中国“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现在完成情况如何?
苏伟:现在单位GDP能耗在逐步下降,“十一五”期间前三年已经完成10.8%,如果今明两年,每年能够完成5%的话,形势是非常乐观的。今年第一季度的数字是降低了2.89%,上半年共降低了4.9%,明年随着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和措施,“十一五”后期的降耗效果也会渐渐地显示出来,相信可能会比较接近20%,也许会超过20%。
如果我们能够在“十一五”末的时候,实现20%左右的目标,相当于我们节约了6亿吨标准煤,少排了15亿吨的二氧化碳。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发达国家处于现在阶段相同的时期做不到,即使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在他们也做不到。我们淘汰了小火电机组等行动和措施,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今后几年还会继续淘汰。
时代周报:今年底丹麦的哥本哈根会议将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现在的态度如何,希望发达国家承担多大的减排义务?
苏伟:今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对中国来讲就是参与国际谈判,我们期待着在哥本哈根继续发挥我们的作用,推动巴黎路线图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只要大家真是出于诚心,达成协议是可能的。
发达国家应该到2020年减排25%—40%,这是谈判当中的数字,最后能不能承担这样的指标还要进一步谈判。(时代周报记者 张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