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先一步地阔天宽——经济逆势增长“朔州现象”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07:43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精诚所至,必有奇迹。

  走先一步 地阔天宽。

  2009年,塞外新城朔州在不经意间吸引了方方面面的目光。

  上半年,朔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6%,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一;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3%、5.4%、9.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10.4亿元,是全省11个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海关进出口总额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增幅均为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全省第三;另有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列全省前茅。

  7月15日至16日,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朔州考察时,对朔州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朔州在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高兴地称朔州在转型发展中“先走了一步”。

  那么,朔州是如何先走一步的?朔州靠什么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势增长、一枝独秀?

  ●煤电传统产业由大变强——在危机面前,升级改造后的支柱产业才是最有力的支撑

  整洁和谐的厂区,大型的现代化综采设备,这是东坡煤矿给人的直观印象。这座几年前年产能力6万吨、资源回采率仅25%的地方煤矿,如今已成中煤集团旗下一家企业。总经理蔡振东介绍说,改造提升后,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资源回采率提升到85%,矸石供给下游电厂,废水回收利用实现“零排放”,列入行业一级安全矿井。

  东坡煤矿是朔州市煤炭产业改造升级的缩影。事实上,对煤炭产业的改造升级,朔州市从2007年就已开始发力。

  朔州产业结构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因煤而兴亦为煤所忧。建市20年来,共生产原煤10.04亿吨,煤炭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占到60%以上。但同时,因为产业单一,产品初级,结构畸重,安全压力大,市场应变差,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朔州的科学发展。2006年,全省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开始后,朔州市的决策者即敏锐地捕捉到,煤炭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格局,大洗牌势在必行。为此,他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实际,适时提出“以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和生态畜牧城市为取向”“依靠资源又不依赖资源”“早转早主动、不转要被动”“把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做到极致,做出总量优势和规模效益”等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坚决的贯彻实施。

  当年,全市地方煤矿由205座整合为135座,产能由3312万吨提高到5367万吨。2007年,又将目标锁定为“四个70%以上”:70%以上的煤矿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保证稳定销售;70%以上的煤矿机械化开采,实现根本安全;煤炭回采率70%以上,提高集约水平;煤炭洗选率70%以上,确保原煤增值。此后,年年都有大动作。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起步早、动作快,煤矿机械化综采改造走前一步,在2008年初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依靠煤炭产业升级实现转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引发了新一轮煤炭企业主动投资抓升级改造的热潮。到去年年底,全市有22座煤矿实现了机械化综采改造,全市地方煤矿产能提高到6156万吨,回采率由改造前的30%左右提高到72%以上。同时,新上了一批洗煤厂,使全市洗选能力提高到1.1亿吨。这一系列措施都为今年煤矿复产验收赢得了先机。到6月底,全市复工复产的煤矿达到41座,有效地发挥了产能。上半年,在周边地区煤炭产量下降近30%的情况下,朔州完成原煤产量5660.2万吨,仅比去年下降了14.9%。

  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煤电产业升级,煤矸石发电、热电联供、风力发电和坑口电厂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加快上马。

  厂区安静,烟囱无尘。走进格瑞特煤矸石综合发电厂,只有转动的空冷风机才能显示这是一座正在运转的电厂。昔日占据农田、污染环境的矸石,如今成为有用的燃料。发电后,粉煤灰再送去制砖,实现“一煤多用、变废为宝”。

  边关要塞,杀虎口旁,塔架巍巍立于山顶,叶轮徐徐转于风中,由山西国际电力投资的小五台风力发电厂,已经并网供电,清洁能源进入千家万户。昔日“风害”,已成“风利”。

  金海洋工业园区,再过一周,矸石制砖项目就要点火。在这里,矸石既是制砖材料也是烧砖燃料,自我燃烧最后成砖,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颠覆传统制砖工艺。

  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由于符合产业政策,在其他地方新上大项目屡屡碰壁的情况下,2007年以来,朔州12座煤矸厂发电、热电联供、风力发电和坑口电厂项目获得批准和“路条”许可,平朔、永皓煤矸石电厂和平鲁败虎堡风力发电厂已相继建成。今年上半年,在电力生产下滑较大的情况下,全市发电量仅下降16.41%,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朔州的支柱产业非但没有垮,反而更加身强体健,真正成为经济逆势增长的有力支撑。上半年,煤电两大产业,分别比全省少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工业增加值实现了全省唯一的正增长。市委书记田喜荣深有感触:“面对金融危机,谁的身体好,谁就死得慢,活得好!”

  ●区区有招商特色,县县有招商亮点——在危机面前,服务业受影响较小,反而成为逆势增长的新亮点

  如果在偏远小县右玉的绿洲中行走,眼前冷不丁出现一座“六味斋”生产基地,感觉是不是有些突然?而今,这座年产6000吨杂粮产品的企业,只是右玉县众多引资项目之一。随着汇源、中大科技、图远实业等十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抢滩右玉,带动了该县小杂粮、油料、畜产品的精细加工和深度开发,“企业外拓市场内促种养、农民依托企业持续增收”,形成了畜牧经济的良性发展态势。

  古战场金沙滩旁,怀仁县云东开发区亦是一派火热景象。总投资1.4亿元的玉龙化工企业已经建成。该项目是全国最大的甲基肼医药项目,年产值近亿元。与其一路之隔,诺成制药公司建设的塑料包装注射剂生产基地,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该制剂是玻璃瓶制剂替代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朔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不断创优环境,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取得转型发展的明显成效。

  2006年至2008年,朔州市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你引蒙牛,我就引雅士利;你兴旅游业,我就搞服务业。全市六个区县,区区有招商重点,县县有招商特色,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生动格局,有力地激活了朔州经济。

  尽管是煤炭大市,但到今年6月底,全市291个落地项目中,非煤电项目214个,占总数的70%以上;到位资金193.39亿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66.2%,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有力地带动了新型材料工业、陶瓷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热情的招商引资中,豪德贸易广场几经考察,最终选择朔州。该广场是晋西北最大的物流集散龙头企业,上半年已经建成,对朔州物流服务业和当地群众就业产生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友好的招商引资中,亿隆、西易、华圣、国利等11个星级酒店陆续落户和建成。这些项目的效应在今年逐步显现,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74%,同比增长9.7%。

  互惠的招商引资中,促进了小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矿山救援等高科技项目和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的上马,扶持了一批朝阳产业。

  现在,全市已有11家星级以上酒店,仅市区就有7家。专门从事煤炭物流的企业有31家。

  “投资上亿元的农副产品和非煤非电项目,一口气可以数上30多个!”朔州市市长冯改朵兴奋地告诉记者:“在金融危机面前,服务业受危机影响较小,反而成为逆势增长的新亮点。”

  ●东西南北中,项目建设全开工——在危机面前,有力的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强大引擎

  在朔州采访,让人很难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漫步朔州市委西侧的人民广场,一排亮丽的城建重点工程展示图板,总是最能吸引市民的眼光。这些美观、大气的城建工程,展示了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也展示了朔州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了推动工程顺利进展的良好氛围。

  “东西南北中,项目建设全开工。”上百项省市重点工程,使今年的朔州到处有开工的礼炮,到处有火热的工地。市委西区建设工地、西山森林公园、朔城区旧城改造工地、古城墙公园、火车站迎宾广场、市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展现在眼前,还有一个个县区道路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安居住宅小区项目陆续开工或在建……

  这些工程,坚持发展与惠民并重,建设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建设规模之空前、成效之明显,在朔州建设史上也属罕见。

  支撑这些大工程的,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6年-2008年,全市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9.91亿元,比2001年-2005年五年完成的总量增加228.86亿元,增长了94.94%,投资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按照投资拉动增长的一般规律估算,三年增长的投资可带动全市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近115亿元,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力拉动。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8亿元,同比增长25.2%。

  在朔州,还有一种现象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各地建材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普遍陷入困境之时,朔州市的建材行业却呈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之势。上半年,水泥、混凝土、砖、耐火材料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倍、451.3倍、3.9倍和8.75倍,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倍,拉动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田喜荣为记者解密:仅城市建设,全市三年时间就投入50亿元,实施了30项重点工程!建材业的火爆就不难理解了。

  到6月底,全市启动省市两级扩内需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62个,总投资1304亿元,已开工项目140个。右玉、山阴煤矸石电厂,平朔热电联供电厂同时奠基,在全国地级市电力发展史上也属罕见。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就像人一样,吃上好东西,身体的抵抗力肯定就强。”右玉县委书记陈小洪深有体会。

  资源禀赋和城市尚在加速生长期,都是朔州的客观优势。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繁荣与超越,人的精神在起着更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朔州市号召全市干部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上项目、保增长作为衡量各级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早在上半年,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出台的第一时间,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争取重大项目座谈会,把争投资、上项目、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第一轮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上抢占了先机。

  面对危机,全市干部提振信心,坚决贯彻中央“三保”和省委、省政府“三个千方百计、三个坚定不移”,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落实有关减免政策,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建设。

  争先发展,也进一步锤炼了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奋力赶超的朔州精神。这种精神,为朔州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成为朔州干部群众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桂小纯贺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