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秦淮河畔 吹响“一往情深”重登钟山 那人“厚颜无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10:41  现代快报

  45

  个成语带你去逛不一样的南京城

  】

  琳琅满目、东山再起、一往情深、光怪陆离、江郎才尽 ……这些成语你可能经常使用;但你知道吗,它们可都是地道的南京籍,就“出生”在南京。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如果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里游山玩水,又是什么感觉?比如在九华山公园遥想王羲之“入木三分”的书法;游秦淮河时,慨叹“六朝金粉”;参观云锦博物馆,了解一下“衣冠禽兽”最初的意思。

  南京市旅游局日前整理编辑了一本“旅游口袋书”,将45个南京籍成语串连起来,带着游客逛遍南京城;就算是本地市民,不妨也按书索骥,你会发现原来身边熟悉的景致也变得新鲜有趣起来。

  45个成语与南京有关

  “南京盛产成语,这里面可以挖掘出丰厚的文化旅游功能。”主要撰稿人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介绍,常用成语差不多有2500个左右,如果追溯起它们的发源地,除了“八百里秦川”,恐怕还没有哪个地区能与南京相提并论。

  据了解,全书共选出了45个南京籍成语进行详解,游客只需按书索骥,就可以玩转南京。

  秦淮河畔吹笛“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这个向意中人表白时常用的词,最早却是东晋名将谢安用来夸赞桓伊对音乐的执著痴迷。

  《晋书》介绍,桓伊也是一名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曾在淝水之战中立下战功。他为人也很谦逊,有一次乘车外出,碰上了王羲之儿子王徽之。两人素不相识,但王徽之知道他笛子吹得好,请手下人迎上去,询问能否吹奏一曲。此时的桓伊已是高官,但他二话没说走下车吹完“梅花三弄”。因为桓伊对音乐太痴迷,谢安曾感叹道,他对音乐可谓是“一往情深”。

  九华山上王羲之“入木三分”

  九华山上,还发生过“入木三分”的故事。

  东晋时,九华山叫覆舟山,司马睿要在这里举行祭地大典,王羲之负责在木板上书写祭文。更新时工匠要先削去他早前的手书,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墨迹仍然可见,直到削去三分的厚度,方才见底。司马睿不禁赞叹:真是入木三分呀!

  “江郎才尽”的梦就在冶山

  南朝文学家江淹擅长诗赋。据说,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男子自称是郭璞,对他说,“我的一支毛笔在你那儿有些年头了,该还给我了吧。”江淹手往怀里一摸,果然摸到一支五色笔,便递给了他。此后,江淹就再也没作出什么佳句。

  史书记载,江淹被罢去宣城郡的官职后回到建康,在冶亭驿站休息时做了这个梦。而冶亭驿站位于冶山,即朝天宫所在地。

  “厚颜无耻”竟与钟山有关

  南京人最引以为豪的钟山,除了与“龙蟠虎踞”有关,竟然还会和“厚颜无耻”这样一个贬义词扯上关系!

  六朝时,不少名人隐居北山(即钟山)。南朝齐有个叫周珪的人,也跑到那里隐居起来,摆出一副不愿做官的架式。其实,这个周珪并没有什么学问,隐居只不过为了待价而沽,以谋取高官厚禄。结果,还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海盐令。卸任之后路过建康,又要故地重游再登北山。名士孔稚珪得知后,就撰写了《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斥责他一心投向朝廷,却还要故作姿态、沽名钓誉,真是厚颜无耻。

  “衣冠禽兽”出自明代官服

  据介绍,“衣冠禽兽”源出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下诏拟订大明官服制度,重点就在于衣服上的“官补”,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可见,“衣冠禽兽”当时就是象征着地位、武功,毫无贬义。

  明朝中期以后,宦官弄权外戚干政,曾经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自然也为百姓痛恨。明代陈汝元在《金莲记》中第一个将这个词用作贬义,“人人骂我为衣冠禽兽”,此后,人们渐渐就淡忘了它的本义。快报记者 孙兰兰

  [ 那些往事 ]

  东吴篇

  虎踞龙蟠 手不释卷 大发雷霆 义不容辞 穷兵黩武

  东晋篇

  琳琅满目 空洞无物 草间求活 后起之秀 入木三分 东床坦腹 管中窥豹 东山再起 一往情深 不可理喻

  南朝篇

  目光如炬 自毁长城 才高八斗 厚颜无耻 步步莲花 寄人篱下 量体裁衣 迷途知返 古肥今瘦 金瓯无缺 衣锦还乡 光怪陆离 天花乱坠 画龙点睛 变本加厉

  千载难逢 江郎才尽 全无心肝 破镜重圆 六朝金粉

  唐朝篇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南唐篇

  干卿何事 吹皱一池春水 天上人间 春花秋月

  明朝篇

  衣冠禽兽 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代篇

  绕城暖足 蛛网尘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