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刚:打破百年物理定律的“境界中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11:53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武汉8月5日消息(记者张毛清 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刘萍 陈思雅)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及其团队,首次打破百年物理定律“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在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达定律公式所预测的1000倍。该研究报告已在《纳米快报》8月号杂志网络版上发表。

  陈刚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华中科大动力工程系学士及硕士学位,后求学美国,2000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现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先进纳米协会主席,并担任了多个国际权威刊物编委和学术会议主席,在纳米热发电、制冷材料和太阳能发电材料方面获得美国专利多项。

  八年破一律,成果“令人兴奋”

  “很多年来,大家都对‘黑体辐射定律’深信不疑,但也有少数专家对此存有怀疑并进行研究。我和我的团队从怀疑到研究、再到实验成功,约经历了8年时间。”陈刚教授在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道,“取得现在的成绩实属不易,是整个团队合作的结果。”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于1900年所创的“黑体辐射定律”(blackbody radiation law),是公认的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之间关系的公式。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创定在不同温度下,此定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但如何在极微小的距离中稳定控制物体,达成能量传导的测试有极高的困难度。百多年来,科学家始终无法突破。

  “普朗克是非常谨慎的,称他的理论只适用于大型系统,”陈刚解释道。实际控制物体保持微小距离去证实这种现象已经证明非常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陈与他的团队,研究生沈盛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Arvind Narayaswamy 使用了一种平面旁边的一个小圆形玻璃珠,并试图保持它们之间的微小差距。然后,他们使用了该技术的双金属悬臂从原子力显微镜来测量温度的变化非常精确。

  陈刚的本科和硕士时期的同学、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3年访问学者的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劲柏副院长,对这一研究成果做一个通俗的解释,“从学理上简单的谈,在物理学上关于热的传递有3个:导热、对流与辐射。在辐射方面有个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一直被学界普遍认可。但是,上世纪90年代纳米的出现,使人的目光转移到微观方向,开始有人怀疑黑体辐射定律,即在两物体接近时该定律不成立,但始终无法证明。而陈刚与其团队做到了,对极难测量的介质的近场热传递,是很不容易的。”

  曾在这一领域做过很多工作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John Pendry教授称,陈刚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微距下测定物体温度非常困难,而“陈刚教授的实验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谈及此项科研成果的运用,华中科大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周怀春猜测,此项成果会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更加有效地实现高容量、高密度磁盘的读写;二是有助于在微尺度下探求光热传递的技术原理,可应用到如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中。陈刚介绍说,它能让人们对基本物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改良计算机数据保存用的硬盘的“记录头”(recording head),以及发展储聚能源的新设计等工业应用上十分重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