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术圈“挂名”潜规则大家心照不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12:10  汉网-武汉晚报

  记者对话理工大发言人

  ●举报或与院士评选竞争有关

  ●学术圈“挂名”潜规则大家心照不宣   

  昨日,就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论文抄袭事件,记者与该校宣传部负责人进行了对话。

  记者:学校认为,周祖德对抄袭论文毫不知情,有什么证据?

  宣传部:当时谢鸣所写的论文,由于要支付版面费,所以必须先过学校这一关,但最终学校这一关没有通过,也没发现抄袭行为。后来也就没有确认署名者问题。周校长他本人也不知道。这个会议(指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本来就是个二流会议,作为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周校长,本来就完全可以不参加。因此,他抄袭论文在论文集上发表,对他毫无意义。从动机上来说,抄论文总要有点好处吧。

  记者:论文抄袭事件发生后,对周祖德本人有无影响,比如行政方面的,院士评选方面的?

  宣传部: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行政方面的还不清楚。对于论文抄袭,周校长确实是事先不知情的。目前教育部已在调查此事,结果还未出来。至于会否影响到他的院士评选,目前不好说。

  记者:有人说,这个事件是一个阴谋?

  宣传部:不排除这个可能。毕竟院士评选存在竞争。何况,这件事情已过去半年了,现在正是院士评选的关键时期,此时有人抖出,别有用心的可能性极大。

  记者:谢鸣写这篇论文,没有告诉导师,那为何要署上导师的名字,并署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宣传部:这个是圈内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学生这么做,我想一是出于尊重自己的导师。但更主要的是,署上导师的名字,论文就容易发表些,毕竟导师的名气大。

  记者:此事出来以后,学校在净化学术风气方面会否有动作?

  宣传部:这件事经媒体披露后,确实给学校造成很坏的影响。此次教训很惨痛。我想,学校肯定会在整治学术不端方面有大动作。事实上,当时事情发生后,学校就对当事人谢鸣进行严肃处理,并召开专门会议,对研究生进行了学术道德教育。

  记者:在老师眼中,谢鸣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宣传部:实事求是地说,谢鸣是一个不错的青年学子,动手能力极强。当时,许多高校都向他伸出橄榄枝。当时,学校也基本定下来,让他留校。但这个事情发生后,不仅推迟了拿学位的时间,而且留校事情也泡了汤。记者 屈建成 

  万余网友热议“抄袭门”

  至昨日,关于“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论文抄袭”的新闻,评论过万。全国各地网友纷纷发表观点。有愤怒者,有谴责者,同样也有怀疑者。   

  新浪武汉网友:

  我是武汉理工大学老教师,出了这件事我和其他武汉理工大人一样感到蒙羞。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和拼搏赢得的声誉受到重创,我感到痛心疾首。抄袭事件极大地伤害了我们大学,伤害 了为之奋斗的师生。对不起社会对武汉理工大学的关爱和呵护。这种恶劣的抄袭事件是个人行为,应当严肃处理。但我相信广大的武汉理工大学师生是无辜的,勤奋努力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还望大家继续关爱我们大学,深深地感谢网友一如既往地支持武汉理工大学。   

  新浪广州网友:

  从功利性来讲,周确实没有必要去抄袭。

  在学校呆过或在社会上评过职称(如高工)的人都知道,这种会议论文一点实用性没有。我说的实用性是指,评职称时这种会议论文不算数;职称只认核心刊物的文章,这种会议论文不算数,要是写上凑数,只会挣来负票。评院士时,这种论文更拿不出手,评院士时不是看论文的多少,是看论文的影响因子。

  所以,我认为周本人并没有这种动机。大家可以更理性一些讨论,而不是谩骂。   

  新浪江苏南京网友:

  双肩挑的人哪有精力、时间在一线搞科研?   

  新浪江苏网友:

  真正让人不能原谅的不是抄袭这种行为,而是抄袭者的价值观。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抄袭行为,仍不能禁止?

  “学术潜规则”终将毁掉学术 ●李煦

  半年前的一桩抄袭事件,而且当时已在小范围内处理过,如今突然在媒体上曝光;曝光时机又是那么微妙,正逢当事人要角逐中科院院士之位,有这么巧的事么?

  不过此时此刻,再谈“阴谋论”已然不必;因为民间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话糙理不糙啊。

  事到如今,站在“危机处理”的角度看,也许最可遗憾的事情,就是事发时没有下重手,而是以批评为主,“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轻描淡写地消化了此事;没想到终于被“有心人”发掘、放大、发酵。试想,如果在发现论文抄袭的第一时间,就“自曝家丑”,并严肃地按照学术道德规范处理此事,还会有后来的这些纷纷扰扰吗?

  不过,如果我们能站得更高一些,就会发现,只要学术圈的潜规则不改,没有周祖德事件,也会有李祖德、王祖德;就算不发生在武汉理工大,这类事件也完全可能发生在其他大学。

  “学生写论文挂上导师名字,已经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署上别人的名字,学生不是傻瓜,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1、挂名有额外的好处;2、不得不挂名,否则要吃亏;3、不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挂名也不心疼。

  如果中国学术圈真是这样的话,那就等着一起又一起的丑闻爆发吧。而那些掌握中国学术圈话语权和规则制订权的人们,应该十分谨慎:当你们不再爱惜自己的名字,允许别人随意“挂”你们的名字,那么,你们的名字蒙羞,将只是迟早的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授抄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