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女浦琼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15:26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七七”事变,把一个从不关心政治的富家少女,

  推向了民族救亡的前线

  云南省青少年体育代表队经越南绕香港拐上海一路奔波,辗转一个月左右终于来到南京,听到的却是全国运动会取消 的消息,这令15岁的姑娘浦琼英沮丧透了,时间是1931年秋天。

  早在香港时,就听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国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云南省领队带 着他的队员们,一群最小15岁最大20出头的运动员,无奈只得返回家乡。

  临返乡前,领队告诉大家,运动会在他们9月初出发前就决定不开了,只是山高路远没有收到通知,现在愿意回家的 就集体返乡,这样路上有个照应安全一些;不愿意回西南的,如果有亲友可投靠,也可以留在内地。但前提是要保证安全,最 好不要离开大伙,大家一起回云南是最好的选择。

  出走的少女

  浦琼英告诉领队,她决定不回昆明了,领队怎么劝说,她都一口咬定不回去了,她要去北平找表姐李含珍,并要留在 北平上学。

  这一决定不是偶然的,不同于其他队员和同龄人的是,浦琼英生于一个富商之家,从小不仅看多了旧大家姑娘们的不 幸,还通过哥哥的朋友们,听说了外面的神奇世界。另外,她从小被父亲宠爱惯了,性子上说一不二。

  第二天这位到南京参加短跑比赛的宣威姑娘,就给父亲写了封信,“通知”家人她的决定。家里一番震荡之后,还是 答应了她的要求,父亲负责她的生活和学习开销,每个月托在上海经商的乡人郑易里给她往北京寄30块钱。这笔钱在当时是 个大数,浦家是中国第一个出口火腿的罐头商,不会让最小的女儿吃亏。从浦家各房的女儿排下来,浦琼英年龄最小,排第十 三,她的性格中也真的具有侠女十三妹的活泼和大胆、自由和率性。

  这位身材不高但很健壮、敢想敢当的少女就这样自由了。不用再回到她那个聚居了30多人、经年藏着结核病菌、呛 人大烟味的大院子里去,也不会再重复她堂姐和姑妈们早早嫁人、忍气吞声、吞金吞鸦片自尽的婆家生活了。浦家是宣威有名 的旧式大家族,很重理教,她的二姑十几岁就守寡,遵从《二十四孝》到了极点,婆母患病时真就割了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 给老太太熬中药,获得了邻里们称赞,说要给她立“节孝牌坊”。

  留在南京后,浦琼英想今后自己不会再过堂姐和姑妈们过的那种煎熬的日子了,她庆幸的只是自己终于离开了家乡, 但她没有想到,等她再次回到宣威老家时,时间已然过去了20年,父母都已故去。

  浦琼英和她的两位姐姐浦黛英、浦石英,小时候在宣威老家背过《三字经》、《千字文》、《女儿经》等,但是私塾 先生不教她们认字,浦琼英10岁进入昆明的小学直升三年级,和年长她两岁、五岁的两位姐姐被编在一个班里,后来,姐姐 们跳级先她进入省立女子中学昆华中学。浦琼英考入该校后,体育老师发现她肌肉坚实、爆发力极强,是块跑短跑的料子,就 刻意培养她,“练就钢筋铁臂,誓与倭寇拼命”是1930年代中国学生强身健体的口号,浦琼英就在这样大字标语的警醒下 练习跑60米。

  她很快成为昆华女中的短跑冠军,紧接着又成为昆明市短跑健将。她的短跑速度现在找不到确切的纪录,但是从她用 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抓住机会跑出云南、跳出家族制约来看,她速度的确是够快的。当时体育教练还不知道她的耐力也极好 ——5年后,她从三原县带着有心脏病的姐姐浦石英徒步走了7天,行程400多公里,到达延安,但这是后话。

  本不关心政治的女生

  浦琼英离开了队友们,从南京折回上海,拿着四哥写的纸条,找到了郑易里家里。浦家很放心地通过郑易里来照顾浦 琼英,当年郑易里就读东京工业大学时,浦琼英的四哥浦承绪在早稻田上预科,二人同租一套房子,关系亲密深厚。而这位郑 易里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世纪,当然这也是后话。

  浦琼英在小学时就见过郑易里,那时郑易里刚从日本回家,经常到浦家秘密地和浦承绪办报谈工作,吃饭时郑也不能 下楼,都是由浦承绪悄悄送到他们刻蜡版的楼上。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被破坏后,郑易里在浦家住了两个月。

  郑易里这样的革命者当然非常支持浦琼英离家出走的决定,在郑家住了半个月,浦琼英出发北上北平。

  浦琼英刚到北平时,和表姐李含珍一起住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宿舍里,李含珍是这里的大学生。后来为了复习考试 ,浦琼英搬到了基督教女青年会宿舍。补习了半年多,浦琼英考上了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就是现在西华门附近的北京市第一六 一中学。

  在北平的学生生活真是五彩斑斓,浦琼英学习成绩好,性格又热情,所以走到哪里都有一群朋友,后来成为陈云妻子 的于若木、成为胡乔木妻子的谷雨,都是浦琼英的好友,天坛、颐和园郊游都是她喜爱的活动。她在云南时就喜欢听京戏,到 了北京简直如鱼得水,不仅听还学唱。加上经济供应又充足,经常请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听戏。不光听戏,她还上台演戏,她演 小姐,后来的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演她的丫环。总之,家乡的郁闷早就烟消云散。

  1936年考大学前,她还是很用功的,她每天都和同学一块到位于北海边上的北平图书馆(国图前身)去抢座,怕 中午吃饭时座位会被别人占走,她就带上凉馒头,一坐就是一整天。

  浦琼英的志向是当医生,所以高考时她先是选燕京大学生物系,打算生物专业毕业后投考协和医科大学,但是燕京大 学对于外语的要求很高,她考燕大时外语没及格。转而报考北京大学物理系,一考就考上了。还创造了几个第一,北大物理系 这年唯一的女生,女一中唯一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云南省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有意思的是,30年多后,她的女儿邓楠 、儿子邓朴方、邓质方,都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浦琼英的姐姐浦黛英回忆起这段高考时曾说过,当时浦琼英的化学比物理考得分高,学校动员她学化学,她还是那种 直接和干脆的脾气:“我对化学不感兴趣。”于是就进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理学院。

  直到考入北大,都看不出女学生浦琼英在政治运动上有什么志向,她对政治同样不感兴趣。但是当时国难当头,她和 同时期的青年一样,参加了1935年“一二·九”游行。但在平时,并不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她信奉的,是科 学救国。

  姐妹三人奔延安

  1936年,浦琼英的两个姐姐,大她五岁的浦黛英、大她两岁多的浦石英,到北平找她来了,她们也想在北平上大 学。

  浦黛英离家出走的目的一开始是抗婚,其间还用过诸如绝食绝水等自我虐待的方法。她想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环境里, 永远走出那个封建家庭。就在这时,政府颁布了一道《女子继承财产权》的法律,规定女子在继承财产的权利上同男子享有同 等权利。

  这部法律对于穷人来说倒罢了,但是对于浦家这样家大业大的望族,就像一道惊雷。家里的男子们天天讨论的都是此 事,却又在女孩子面前装得若无其事。

  看出就里的浦氏姐妹,决定用放弃财产继承权来换得自由。浦黛英在她的《无悔的岁月》一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 家里的各种反映。终于有一天,一直辅佐父亲经营的二哥和她长谈了一番:“国民政府新公布的《女子财产继承权》规定女人 和男人一样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我们家十六七个女孩子,一分就没有了,因此我希望你们不要提出来。你们俩今后的生活问 题,我们可以商量。”

  性格激烈的浦黛英当下表示“只要你同意我们去上大学,我们不仅不要财产,连嫁妆都不要。”这句话简直像一句预 言,她们三姐妹几年后在延安结婚时,除了公家发的被褥,一点嫁妆都没有。

  二哥在同意妹妹们出去上学条件的同时,加了一个条件:“在外面学习,不许参加任何组织。这必须要十妹担保。” 要十妹担保,是因为十妹浦石英性格最沉和、得过奖学金,是好学生中的楷模。于是,两姐妹当着二哥的面相互担保了一下, 说保证对方不去参加政治组织。可是一年后,她们先后奔赴了延安,并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嫁给了革命者,自己也改名 换姓经历磨难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无论如何,1936年年初浦家的三位女儿在北平会合了。时局越来越动荡,浦琼英的同学周永生是中华民族解放先 锋队的成员,在他的影响下,浦黛英学也不考了,直接参加了“民先队”活动。其实,这时学校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学生运动也频繁起来,浦黛英后来回忆起那段时期,说“琼英和石英的学习成绩明显地下降了”。

  浦黛英性格外向、激越,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她第一个出发到延安,在1937年4月动身前往当时青年人心中中国 希望之所在。到了延安后,她嫌自己名字中的“黛”字,总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离革命形象差距太大,就改名叫浦代英了。

  半年后,她的两个妹妹浦琼英和浦石英辗转周折了数月,步行到达延安,她们进入了陕北公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 学、政治经济学、群众运动等课程,妇女运动则是由妇女领袖蔡畅亲自教授。

  此后,浦石英改名为雷迅,参加特科训练的浦琼英改为卓琳。少女浦琼英成为青年积极分子,她的未来是什么?是回 到城市去做地下工作吗?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