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萧军日记里的赵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6日05:44  新晚报

  ◆江南尘

  1945年3月11日,萧军在日记里说到赵洵,他说:“一个女同志名叫赵洵的来访。我还是11年前在哈尔滨一个舞台上见过她,她演《苏州夜话》中的卖花女,记得她使我感动得流过泪,那时她在工业大学读预科,约十七八岁的年纪。如今已苍老了类乎个小老太婆,虽然她的举动还很活泼敏感,容易脸红。有一双大眼睛,圆脸,明净的前额。她懂俄文,曾译过《静静的顿河》一部分,现一面在俄文学校教书,一面和人共译托尔斯泰一部约八十万字的作品。她说我们曾见过几次,在哈尔滨时,也到我们住处看过萧红,但我一点也记不起了。她也提到过在上海维也纳舞厅见过李玛丽的故事,那是凄凉的‘林妹妹’。……她是吉林乌拉街人。”不足300字,信息量很大,勾勒出赵洵的形象以及来延安前的主要经历,萧军为我们留下珍贵的一页历史。这是萧军从党校三部转到鲁艺初期所记。

  引起我对这则日记的关注,是因为上个世纪50年代,赵洵在外国语专科学校任副校长。我在团市委大学工作部工作,常去外专,也有机会参加学校一些会议和活动,特别是1956年发生罢课事件,我几乎天天到学校去。学校两位女校长即校长王季愚和副校长赵洵,她们都是有学问的老干部。团市委书记左毅、郝天佑,还有尚鹤祥,不止一次向我描述两位校长的辉煌革命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赵洵是我当时非常尊敬的长者,也算是我青年时代的崇拜人物之一。

  我从书架上找出赵洵写的《我在哈尔滨参加抗日斗争的情况》,最近又读李锡胤学生赠送的《语言·词典·翻译论稿》中的《赵洵小传》,还有《霜天星影诗词手稿》里写的几首怀念赵洵的诗,赵洵在哈尔滨的革命活动大略情形,更加生动,更为清晰。

  赵洵出生于吉林一个富有的满族家庭。祖上是清代世袭二品贡官,父亲曾留学日本,后在吉林一家钱号(银行)任职。赵洵14岁参加抗日活动,是一位少年爱国者。1931年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此间,和高年级参加抗日的同学任震英相识,她也参加学生会工作,帮助抄写抗日油印刊物《玫瑰》。1933年参加抗日大同盟。就在这个时期,她参加学生会剧团,演出《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等话剧。萧军看过赵洵饰演的卖花女,感动得流泪,可见她是一位好演员。赵洵曾访问过萧红,几次和萧军见面,也当在此时。

  赵洵因演剧结识了导演,也就是她未来的丈夫黄一然。黄一然原在北平剧联工作,去苏联学习路过哈尔滨,应约担任剧团导演。他借说戏的机会,向演员宣传抗日,介绍《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内容。赵洵说:“听了他的讲解,好像一扇窗户打开了。”她1934年即参加共青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决心做一个“不怕死,不怕牺牲”的革命者。

  她从此不再做公开的群众工作,转做地下交通员,经常出入冯仲云等人的住所,奔走于抗联的各个联络点,传递信息。她还说:“我参加革命第一件事是经济上帮助党。”她是富家子女,家里每年都给她200多元压岁钱,宿费全部由家里供应,每年有860元奖学金,手头很宽裕。她就改变吃零食习惯,生活上力求节省,把省下来的钱,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韩光受重伤住院的费用,其中就有赵洵的资助。

  那时,赵洵住在铁路职员彼廖兹金夫妇家里,活动比较方便,得以顺利地为抗联筹集药品和生活用品,支援前方将士与日本鬼子血战。

  1935年5月,由于转移文件泄密,党的组织包括工大地下党组织,受到极大破坏。赵洵开始转移。父亲让她去法国留学,她坚决拒绝,誓言不离开抗日救国的主战场。

  1936年赵洵经北平去上海,在塔斯社的《中国导报》任翻译。此时萧军、萧红也于1934年夏离开哈尔滨,同年11月来到上海。异地相逢,才有“在维也纳舞厅见过李玛丽的故事,那是凄凉的‘林妹妹’”的往事。这里的李玛丽是谁?据舒群介绍:玛丽是个气质极佳的大家闺秀。在座的一位音乐学院女教师问:“那是圣母玛丽娅的形象?”他庄重地点点头说:“是的。她是那么神圣,使你不可能产生什么邪念。她非常漂亮,一位戏剧家爱她爱得不得了,可他不敢向她表示。后来大家都去了上海。到上海后,这位艺术家爱得在草地上直打滚啊,可是就是不敢找她表示。她与艺术家的友情处在恰当的位置就终止了。后来也不知玛丽上哪去了。他又说:“你们可以去看看孔罗荪,他那儿有一张李玛丽的相片”。萧红有《幻觉》一诗,说到“名字叫marlie”,即是此人。

  萧军是1940年去延安,赵洵是在上海沦陷后,去晋察冀边区,为晋察冀华北联大教师,1944年春天,赵洵也碾转来到延安,于是才有1945年3月11日三度相逢,萧军的日记留下这段相遇的历史片段。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23日,萧军再次回到哈尔滨。赵洵也和丈夫黄一然一起回到东北,只是赵洵最早去的是北安省,在省委、省政府担任机要秘书,后被调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参与外国语学校复校筹备工作。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校,赵洵出任副校长,也来到哈尔滨。萧军于1948年12月17日迁往沈阳,经过抚顺,终于去了北京。其间,萧军和赵洵是否相遇?没有考证,只好存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