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夏去秋来蚊虫咬莫把乙脑当感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04:13  华龙网-重庆晚报

  专家:夏秋交替,乙型脑炎疾病高发,讲究个人卫生,按时打疫苗很关键

  

夏去秋来蚊虫咬莫把乙脑当感冒

  任洁 制图

  越吃感冒药越严重

  宋女士介绍,四五天前,8岁的儿子小萌有些发烧,伴有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以为是吹空调着凉感冒了。因夫妇俩经营餐馆很忙,又认为小感冒没什么大不了,宋女士将小萌带到社区一诊所,拿了些感冒药。

  小萌吃了感冒药后,病情不但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前日上午,小萌突然栽倒在地,出现高烧、呕吐及胡言乱语、意识不清醒等症状,宋女士夫妇赶紧将小萌送进医院。

  治不好的感冒原是乙脑

  “一看患儿的症状,就感觉不是简单的感冒。”市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接诊医生介绍,小萌到医院时全身很脏,手脚到处被蚊虫叮伤,已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经确诊,小萌患病毒性脑炎。如再耽误一两天,后果不堪设想。

  医生称,乙型性脑炎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大危害是对大脑神经元的损害,重度急性脑炎往往会使患者留下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因脑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极易误诊为感冒。

  “现在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天都有三四名患儿入院,危重的有生命危险。”该科主任朱朝敏教授称,夏秋交替,是脑炎高发季节。目前正是暑假,不讲个人卫生及长期熬夜、不注意休息等,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乘机袭击机体引起病毒感染,极易引发脑炎。

  医学指导: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主任朱朝敏教授

  栏目主持:记者 黎奎

  “如果早晓得是脑炎,娃儿的病就不会拖得如此严重。”沙坪坝区天星桥的宋女士很内疚,儿子“感冒”吃了好几天药不见效,到医院检查才知,原来儿子患的乙型脑炎。专家称,夏秋交替,正是儿童乙脑高发季节,家长千万别把发烧、头痛等症状,简单认为是感冒。

  小贴士

  幼儿这样接种疫苗

  1岁时,首次免疫2针,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疫苗免疫后一个月免疫力达高峰,应在乙脑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接种。

  人畜卫生如此防范

  及时清理垃圾、积水,疏通下水管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防止蚊虫叮咬,阻断传染途径。

  这些人群慎接种疫苗

  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心、肾、肝脏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抽风、癫痫、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免疫抑制治疗者和孕妇。

  面对面

  讲究卫生接种疫苗很关键

  记者:如何区分感冒和乙脑疾病?

  朱朝敏:感冒和乙脑疾病前期十分相似,都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一旦患儿对感冒药不“感冒”,典型症状有头痛、呕吐,1~2周持续高烧,脖子发硬,易发生意识障碍、惊厥或昏迷等症状。

  记者:为什么现在是乙型脑炎疾病高发季节?

  朱朝敏:本病的发生与蚊虫密度相一致,多集中于7、8、9月份。夏秋交替,天气忽冷忽热,各种细菌病毒繁衍及蚊虫活跃。接触咬过猪牛羊等牲畜的蚊虫,或缺少锻炼,过度熬夜,导致体质弱免疫力下降,易患乙脑。

  记者:患乙型脑炎有哪些特点?

  朱朝敏:该疾病好发于10岁以前的儿童,喜欢“欺负”不讲卫生、身体虚弱者。很多患儿类似小萌,不讲究个人卫生,易招蚊虫上身,感染病毒。

  记者:目前有无乙脑特效治疗手段?

  朱朝敏:目前没有特效疗法,主要以预防为主,其中以接种乙脑疫苗最有效。人体接种乙脑疫苗后,需经半个月至一个月时间方能产生免疫效果。如没打疫苗,现在可及时接种疫苗。

  记者:乙型脑炎传染吗?

  朱朝敏:该疾病传染源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蚊虫叮咬乙脑患者后再叮咬他人,可致被叮咬人感染乙脑病毒。一旦有人出现乙脑,应尽快隔离治疗,灭蚊虫。

  健康知识

  秋天是抑郁症高发期

  新华社 中医学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这个时期是抑郁症高发期,要格外当心。

  专家称,抑郁症是现代紧张病的代表性疾病,症状包括失眠、疲倦、身体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轻者,适当放松,舒解压力,不致妨碍工作;重者,可出现腹痛,甚至晕倒。

  从夏天进入秋天,阳光照射少,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这个季节,一般人很易陷入抑郁状态,已有抑郁症的患者则可能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预防抑郁症要做到早起床,吃营养丰富的早餐。不宜整日持续工作,除中午外,10时和15时宜放下工作,喝杯茶、休息片刻。

  工作上的问题和烦恼,千万不要放在心里,应提出来与上司或同事商量解决;责任心强的人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免得身心负荷太重;每日不宜过于劳累。

  此外,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扩大生活圈子,多交工作以外的朋友,增长见闻,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舒缓工作上的压力。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社会变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