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架子鼓手玩转非洲手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02:11  京华时报

  

架子鼓手玩转非洲手鼓
来到非洲手鼓工作室,李鸿便进入自己的乐园。本报记者潘之望摄

  本报讯(实习记者彭扬)“玩它可以很随性,拍打出的声音其实也是内心的一种表达。”这是李鸿对非洲手鼓的理解。在西城区大石碑胡同一间不足20平米的工作室里,堆放着几十个半成品手鼓,这里是李鸿的手鼓加工厂,也是他生活中的乐园。

  >>从鼓手到手鼓

  也曾拍到手肿

  今年45岁的李鸿看起来是个特别“静”的人,而他做架子鼓手已有20多年。他说,鼓点,让他的生活更有节奏和生气。

  与非洲手鼓结缘,还得感谢某国际打击乐团的“做媒”。上岗加培训,原本对鼓就颇有情结的李鸿,3个月后就告别了缺乏技巧把手敲肿的日子,由鼓手成为手鼓玩家。2007年,他参与组织成立了Drumkuku乐队,作为手鼓手,已在大学文化节、主题餐厅包括各种商业活动中演出三四十场。

  >>从玩鼓到做鼓

  5张皮做成一面鼓

  2003年底,玩上非洲手鼓后,李鸿的兴趣与日俱增,但那时国内玩非洲手鼓的人极少。花高价买进口鼓十分不值,“干脆自己来做”。

  制鼓腔和蒙皮是做非洲手鼓最关键的环节,选材就是门大学问。2005年的一次科技展会上,李鸿发现某厂商推广的一种做门的材料似木非木价格实惠。经协商,厂方答应为李鸿做鼓腔。

  2006年夏,第一批鼓腔到货,蒙皮却让李鸿颇费工夫,鼓面的皮毛需要刮掉然后打磨,“稍不注意就刮破了,用了5张皮,才做成第一面鼓。”

  >>从做鼓到优鼓

  首先考虑环保

  做成了第一面鼓,李鸿就琢磨怎么样让鼓的表现力更佳。最初蒙皮,李鸿用的是国产皮,总感觉音质不那么地道。拿着一块从敲破的原装鼓上撕下的山羊皮四下打听,终于在河北一个专做鼓皮的村里找到答案。改进了鼓皮,李鸿开始改进调音绳,他专门到无锡的一个小村庄,挨家问,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绳。“做手鼓需要激情,我不会机械地去做。”李鸿的主业还是他的架子鼓。对于非洲手鼓,“我还想再改进鼓腔,找到更合适的替代材料,不想毁掉树木。”

  现在,每周日下午3点后,李鸿的鼓友们就会自发来到地坛公园聚会交流,“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拍打出最美的声音。”李鸿对他的非洲手鼓很有自信。

  ■社区人物姓名:李鸿年龄:45岁居住地:大石碑胡同特点:非洲手鼓玩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