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60年见证实录 一张通知书,改变一生命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05:50  台海网

  

厦门60年见证实录一张通知书,改变一生命运

  

厦门60年见证实录一张通知书,改变一生命运

  台海网8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华铃)

  人证 郑炯垣 65岁

  当年,他是厦门首批到永定西溪农场上山下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196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郑炯垣来到荆棘丛生、一片荒凉的永定西溪农场,挥舞银锄、披荆斩棘、开荒造田。1994年,他才回到阔别30年的厦门另谋职业。

  近日,记者在鼓浪屿拜访了这位老知青。谈起1963年的上山下乡,65岁的郑炯垣心中感慨万千,几次流下热泪,他说,这一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争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

  1963年8月27日,厦门市教育局向首批上山下乡的高中毕业生发放了通知书。郑炯垣至今收藏着这张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红纸”。

  当年报名上山下乡时,需要经过所在学校的上级部门批准并下发通知书,才能拿着通知书去办理户口等关系转移手续。因此,在那个年代,这张通知书对准备离开城市的知青来说十分重要。

  当时,高中毕业生并不是非上山下乡不可,但正是“干革命”这几个伟大的字眼,吸引着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永远地踏上了苦难之旅。

  当时永定有两个农场可供安排,一个是崇山峻岭间的西溪农场,另一个是平坦地带的先锋烟场,因为有着“越艰苦越光荣”的说法,许多报名的知青都争着要到条件最艰苦的西溪农场去。

  1000多名师生夹道欢迎

  郑炯垣去的正是西溪农场。他还记得,那一年的8月30日,厦门市民在老工人文化宫为他们这些首批119名毕业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仪式。

  8月31日,他们坐汽车(专车)经龙岩到达永定县城,稍事休息后,第三天才抵达西溪农场。这时候,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对于农村是何等稀罕和难得,等待他们的是当地人民热烈的欢迎。

  郑老还记得,当时永定县组织了1000多名师生夹道欢迎,场面十分热闹。无数的掌声和真诚热情的笑脸,让年轻的人们倍感振奋。

  给闭塞山村带来一阵春风

  农场的条件十分艰苦,开始大家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自己种的菜,大部分时间都忙着开荒种田,种烟草、种水稻、种木薯等,除了干农活外,晚上还要经常开会,学习导师领袖的革命文章、报刊社论,接受革命的传统教育,进行思想交流汇报,讨论农场的工作规章制度等。“那时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紧张。”郑老说,不过,年轻人血气方刚,好像也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上一页

  那一年,刚刚从三年的自然灾害中恢复,整个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反映在农场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上,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此时,年轻的知青们还没有遇到太多的艰苦和挫折,他们仍然意气风发,懂得苦中作乐。在闲暇时间,他们经常组织文艺表演。

  “这一年,生活总体上还算是丰富多彩”,郑老说,知青们还时常与当地农民联欢,在晒谷坪上围坐成一圈,一起唱歌跳舞。这些厦门知青,给这个闭塞山乡,带来了一阵春风。一年之后开始陷入迷茫

  然而,这一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想象中的大事业,没有做出来,这些年轻人开始陷入迷茫、彷徨和空虚,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途就业、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现实问题和矛盾也都渐渐暴露出来。接下来的日子,等待他们的是更多的苦难和不堪回首的记忆。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