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 “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09:25  生活新报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在罗平发现的半条鱼化石

  在罗平的一块石头上,那半条鱼的残骸已经躺了两亿年,似乎只等着一个叫张启跃的地质专家来发现。日前,通过挖掘研究,这半条鱼带我们走进了2亿多年前的罗平:远古鱼类异常凶猛,海底恐龙血拼争霸,它们或共同抵御气候的变化,或联合统治着这片水域。

  半条鱼打开大乾坤

  

  一个庞大的古代鱼群浮出水面,在一平方米的岩石上,竟然找到15条鱼的化石。

  2007年10月的一天,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张启跃在罗平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半条鱼安静地躺在地面,这恰好是一条尘封了2亿多年的鱼类化石。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一个庞大的生物群落显现在世人面前。张启跃发现,这个生物群落所包含的丰富程度、个体完整以及特异埋藏都令人难以想象,“正是这半条鱼开启了2亿多年前罗平生物群的时光隧道。”

  那么这半条鱼是什么样子的?从化石上看,依稀还能看到这条鱼身上的鳞片,可惜的是这条鱼只保留了从腹部到尾部的后半身,估计是由于地壳运动或者外力的破坏导致前半身的遗失。“从体形和尾部来看,这种鱼在当时应该是群居生活,而且数量庞大。不出意外的话,在附近一定会有类似的鱼化石存在。”

  不出所料,张启跃很快就在周边找到了多块鱼类化石。更让人激动的是,张启跃几乎翻阅了手中的所有参考资料,都无法查阅到关于这些鱼的相关记载——这意味着张启跃挖掘出的是从未被世人认知的新属种鱼类。接着,一支更大的考古队加入到发掘工作中,一个庞大的古代鱼群渐渐浮出水面,“在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岩石上,竟然找到了15条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分布密度是前所未闻的。”随后,张启跃从出土的化石中发现,部分鱼类具有尖锐的牙齿,说明当时的鱼已经具有捕猎能力,是异常凶猛的食肉鱼类。“从牙齿的大小、排列和尖锐程度看,这些远古鱼具有相当惊人的咬合力,比它们的后代凶猛得多,这也反映了当时海洋里生存竞争的激烈程度。”

  伴随着鱼类化石出土的还有大量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以甲壳类、双壳类、腹足类、棘皮类为主,也含少量菊石、腕足。其中双壳类和菊石类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通过测算,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并不比鱼类少,不过很多无脊椎化石都只保留了残骸、碎片,说明了这些毫无抵抗能力的无脊椎动物基本上成了凶猛鱼类的盘中餐。”张启跃说。

  海底恐龙血拼争霸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今年6月,在罗平发掘的150条鱼化石的化石群

  鱼龙和蛇颈龙在当时的海底世界互为“死对头”,死后化石很少在同一地点出现。

  张启跃根据化石推算:罗平生物群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在2亿4千万年前,这段时间恰好是恐龙族群在地球崭露头角的时候,那么罗平生物群会不会有恐龙化石?随后挖掘出土的大量海生爬行类化石,其中包括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印证了张启跃对罗平生物群时间的推算。“在众多的化石中,以鱼龙化石最为众多,这种形似海豚的爬行动物并非什么善类,在恐龙时代的初期,它一度称雄海洋世界。”张启跃说,根据鱼龙化石的还原图,这种生物拥有长长的嘴,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流线型的身体和背部的鳍让它们可以快速游动,而那些小型的食肉鱼类正是它的猎食目标。由于没有竞争对手,鱼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霸海洋世界。

  “不过很快,鱼龙的霸主地位就被它的同胞蛇颈龙取代了。”张启跃说,蛇颈龙同样出现在罗平生物群里,这种恐龙的外形就像一条巨大的蛇穿过一个乌龟壳,头虽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和鱼龙一样,蛇颈龙主要靠捕鱼为生。随着出土的化石越来越多,张启跃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鱼龙化石和蛇颈龙化石很少在同一地点出现。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种恐龙为什么死后却各奔东西?

  通过研究和相关记载,张启跃发现,鱼龙和蛇颈龙在当时的海底世界互为“死对头”,它们为了维护各自的领域和霸主地位,常常发生血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种恐龙的尸体不会出现在同一地方。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描写过鱼龙与蛇颈龙相斗的场景,“蛇颈龙的崛起使得原本繁盛一时的鱼龙迅速萎缩,鱼龙不仅很快丢掉了其统治水域的绝对地位,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彻底灭绝了,蛇颈龙成了新一代的海洋霸主。”

  [1]

  揭示生物复苏机制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罗平恐龙海底争霸“死对头”死也不在一处

  部分鱼类化石

  罗平生物群处在生物复苏后的快速辐射阶段,可以提供生物复苏机制的最佳材料。

  让张启跃不解的是,两亿多年前的云南都是一片汪洋,那为什么只有罗平生物群能保存如此之多的鱼类和恐龙化石?研究人员通过对罗平地区的大凹子精测剖面氧和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了2亿多年前的罗平存在一种叫硫酸菌的生物,这种生物正是罗平生物群保存完好的最大功臣。

  张启跃说,硫酸菌能迅速地腐蚀掉死去的尸体,然后依附在尸骨上,就像给尸骨涂上了一层生物防腐剂,使得它成为化石的几率大大增加。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当时,罗平的海水温度大约在29℃,温暖的水温吸引了大量的鱼类栖息,而丰富的食物也让恐龙们接踵而至。

  张启跃说,罗平生物群拥有如此多的化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寒武纪大爆发”的澄江生物群。那么,罗平生物群和之前著名的澄江生物群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时间上来看,罗平生物群距今约2亿4千万年,澄江生物群距今约5亿3千万年,也就是说,澄江生物群要比罗平生物群早3亿年。在澄江生物群时期,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出现,而且迅速发展出形体多样、构造复杂的类型,古生物学家们将之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从那以后,重大集群绝灭有5次,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生物灭绝事件。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正是由于罗平生物群处在2.5亿年前生物复苏后的快速辐射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提供大绝灭后生物复苏机制最佳材料。

  张启跃表示,罗平生物群的发现还填补了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的早期链条这一空白,这是因为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2亿4千万年前)首次出现,中三叠世是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的早期链条,而对罗平生物群生态学研究是揭示该早期链条的关键。“目前,罗平生物群全面完成了1号采坑的化石采掘工作,采集了大批鱼类、鱼龙类、爬行类、节肢类、双壳类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张启跃说,接下来的工作将主要进行古生物化石的系统采集、修理、鉴定,研究罗平生物群古生物学及其演化特征。“同时罗平县政府已组织专门的古生物化石工作队,对采掘现场采取保护措施。” 本报记者 袁野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