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章爱军:渐行渐远的“乡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15:16  青年参考

  我是一名教师。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他们一脸茫然。是啊,乡愁作为一个词,他们并不陌生,而作为一种文化,他们实在无法感受。现实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情结,乡愁确实已离我们而去,且渐行渐远了。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他们是没有办法设身处地地感受乡愁了。

  你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今天的他们根本就用不上邮票,发一封电子邮件或打一个电话是多么方便啊,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了电波的传递。

  你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可今天的他们如果需要一张船票,那一定是为了旅游观光,满足一下猎奇的心理,否则船又怎能超越高速路上的汽车、火车,还有空中的飞机呢?

  你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可今天的他们会说,海峡那边一定挺好玩,什么时候三通了,我一定要去台湾旅游,那里有日月潭,那里有阿里山……在他们的眼里,那里只有向往,没有牵挂。

  我们再来看看席慕容的《乡愁》。

  孩子们说,我最喜欢“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笛”,可我心里没有惆怅——我为什么要惆怅呢?是啊,其实乡愁真的不是席慕容所说的“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会老,也会死去。

  除了在诗词中感受这种积淀深厚的乡愁文化以外,我也是无法体味乡愁的滋味了。因此,我在教授《乡愁》时,会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横渡时空,体味乡愁的滋味,感受文化的魅力。

  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前的人们乡愁意识浓烈,那是因为人们由深居简出而仗剑行走、远离故土,内心深处的孤独在夜深人静时,在斯人独处时,在特定的环境里……油然而生。

  今天却大不一样。地球村里,人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行走的区域越来越广阔,而横跨空间所需的时间却越来越短,因此意识中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在回家的路途中,你刚吃完航空餐,还没来得及怀念,飞机就已经降落了,乡愁从何而来呢?章爱军文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