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州市长:从河南人口头语看郑州特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10:04   新浪嘉宾访谈
郑州市长:从河南人口头语看郑州特色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接受新浪网等媒体访谈

郑州市长:从河南人口头语看郑州特色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

  新浪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合多家主流媒体,特别推出“新24城记——探寻中国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8月20日,郑州市市长赵建才接受了报道采访,介绍河南的有关情况,以下是访谈实录:

视频:郑州市长谈从河南人口头语看郑州特色 来源: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新浪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发起“新二十四城记——探寻中国的城市精神”大型系列报道之走进河南,我们来到了河南最重要的一站——郑州市。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赵市长您好。

  赵建才:各位网友朋友好,很高兴能够接受新浪网等各家媒体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之际组织的联合访谈,我也很希望和大家一起追寻共和国走过的足迹,介绍河南的有关情况,和大家共享我们建国60周年的喜庆。

  主持人:赵市长,说起郑州市的定位,首先想到是交通枢纽以及商贸中心,去年通过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提出,要将今后的郑州打造成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技术基地,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郑州市在这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才有差异化发展

  赵建才:郑州的确是我们国家交通的中心和枢纽,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河南的位置在中国整体版图上就是居中,、河南人最爱讲的口头语“中”,就是从这里来的。过去的古人也把它描绘成天下之中,国中之国,位次居中,郑州的优势就是区位和交通的优势。

  刚才提到的城市定位,在2008年到2020年城市总体综合规划当中,就是这样定位的: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是它前面还有几句,就是我国综合交通通讯的枢纽城市、现代化的商贸物流城市。这一系列的城市定位,主要是致力于发挥郑州的区位和交通的优势。由于区位和交通的优势,它能够形成商品的集散中心、现代服务业的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地方发展,生产型的服务业主要是靠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来推动的。这种商贸和区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带动一个大的物流。由构建大交通到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又形成大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一些加工制造业,然后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基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它的比较优势提升城市的自身应有的竞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的分工,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够有差异化的发展,避免和减少一些雷同的、重复的竞争和建设。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郑州市其实最大的优势还是交通区位优势,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担忧,郑州市可能为“为他人做嫁衣裳”,郑州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据了解《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战略暨规划布局》已通过专家组意见,预计什么时候实施,具体的规划和前景是怎样的?

  赵建才:刚才提到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问题,从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来讲,确实存在这种担忧,专家评审的时候,也同样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最近制定了国际物流中心的现代规划,聘请了国际性的公司参与招标,有科尔尼公司和罗兰-贝格公司两家综合到一起做的规划方案。刚才我们也讨论到这个问题,郑州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挥到最好和极致,应当是带动物流的大发展,所以我们专门做了物流的规划。

  这个规划应当是提升郑州市作为国际物流中心优势的发挥,也是把它作为一个产业体系来对待。郑州人有时候这样讲,郑州市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它既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史有3500年之久,是我国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市因此而获得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称号。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的省会并不是在郑州,是在开封。直到50年代中期,由开封迁到了郑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

  京广铁路和陇海-兰新线铁路,这两条贯通南北和东西的铁路主干线在此交汇;正在开工建设的我国两条高速铁路主干线同样在郑州市交汇,像郑州到西安、郑州到徐州高速铁路,郑州到北京、郑州到武汉乃至于广州等地。这样使郑州又处在铁路的双十字架;加之我国高速公路的骨干网像连霍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是在这里交汇;郑州市还拥有国家4E级航空机场——新郑国际机场,现在通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郑州无疑是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这样大的物流体系,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形成一个商品的集散中心以及物流的信息技术的交换的主平台,是我们这一次物流规划的核心。

  当然这个规划部的现代物流主题功能区以及产业链各个节点等主要内容,使它能够成为中西部地区通向开放和通向海外的一个主要通道和出口,也成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主要连接点。郑州的现代物流是围绕这样的目标来做的。刚才您说到如果这个作用发挥不好,这种交通优势会不会成为为他人做嫁衣?如果做得不好,这个比较优势就只是一个交通优势,它不会转化为增值的物流优势。当然,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样也具备形成物流中心的条件,这就要看谁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竞争的新优势。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战略暨规划布局》要提请河南省政府批准以后,今年就要开始实施,有很多事情已经在做。比如国家铁路的集装箱中心站、中国中南地区的邮政集散中心,我国高速铁路的客运主站和高速公路,我们已经在建了。再比如现在规划当中的中原城市群城记轨道交通,以郑州为中心,连接周边八个城市。这都是现代物流中心和以郑州为中心形成辐射状和向心力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我们关注郑州,除了区位优势以及交通枢纽优势在发挥它过去的传统优势,现在大家还会比较关注郑东新区,从2003年到现在目前的建设情况怎么样,能不能介绍一下?

  赵建才:郑州市作为国家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应当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中心城市也应当有现代产业的支撑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规模。

  过去的郑州市中心城市区只有1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万,这样一个城市,无论是它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还是辐射带动能力,是担负不起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当承担的功能。基于这种考虑和国家对郑州市的城市定位以及郑州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规划和建设郑东新区,郑东新区也可以说应运而生。在2002年的时候,郑州市采取国际征集的方式规划郑东新区。世界上6个国家9个设计单位参加了正东新区的总体规划,经过国内外专家的评审,后来确定的是是日本设计师黑水纪章先生设计的现在这个郑东新区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了六个主体功能,一个CBD中央商务区,还有龙子湖的高校园区和科技园区,还有商住和物流园区以及居住区等等,还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功能区采取组团式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城市“摊大饼”的模式。郑东新区采取组团式发展,按功能区组团。郑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经过五年多的时间,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70万左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2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突破1200万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也已经逐步显现。

  郑东新区水域与绿化占地将达30%-40%

    郑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也体现了先进性的理念,比如环式理念;比如生态城市理念。郑东新区总体规划当中,我们的水域和绿地所占的比重比较高,总的占到30%-40%。因为它不是城市的水泥森林,而是生态宜居的环境,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河水相伴的生态宜居环境。

  再一个理念是它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理念,既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迹,又有现代城市的元素。比如规划中的CBD中心和CBD副中心,之间有一条运河相连,宛如中国传统的“如意”,这是城市的吉祥符,也是城市的标志和特色。

  郑东新区目前的发展进展很顺利,我们以项目来拉动建设,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推动。现在入住的单位已经有几百家,也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现在入住的金融机构也有一二十家在CBD中央商务区,大体上是这样。

  主持人: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了大郑东新区的概念。

  赵建才:原来的目标是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这个任务可以说基本完成,但是,随着河南进一步的扩大开放,特别是我们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大跨越’,即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为城市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河南的优势是我们这些城市相近,综合实力比较强,中原城市群覆盖了河南三分之一多的人口,综合实力比较强。

  中原城市群一定要有一个核心区,就像一个人的巴掌一样,只有拢起拳头才有力量,这个拳头拢起来有一个高点,就是把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点,新乡、开封、许昌、洛阳、焦作,几个城市形成核心区。基于这种战略性分析和研究,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郑东新区的发展模式。在原来一体化基础上,把郑东新区放大和延伸,覆盖到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区和原来郑汴产业带以及国际的物流园区和中牟县,我们叫五区一县,把这个1800公里范围都作为郑东新区,这个新区应当是一个科学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区,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综合实验区,同时也是一个产业的集聚区。郑州市无疑在中原崛起当中,应当走在前列。首先应当承担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培育起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它应当是一个能够统筹城乡发展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改革的先导区。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郑东新区在中原城市中起到老大哥的作用,老大哥怎么带动周围的其它城市共同发展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新24城记 郑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