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必将网瘾妖魔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3日06:34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现实是,网瘾也不是病,却同样能“要”人命。

  8月18日,南宁市公安部门对外公布了网瘾少年致死案的尸检结果,确认邓某被殴打致死。至此,“起航拯救训练营”在公众心目中“起航”“拯救”的美好梦想无情破灭,各地众多类似的“训练营”都同时现出其扼杀、摧残生命的“画皮”。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此类机构的声讨,对监管部门的咒骂,对家长的批评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责问。然而,血泪换来的,还不仅仅是这些。

  与毒瘾引起人肉体上的不适不同,网瘾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上网者通常在网上操作时间都超过一定限度,获得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与烟瘾、工作瘾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瘾”相似,怎能称“病”?就算是“病”,既然没有人去什么所谓的“训练营”戒烟瘾,又何必以这种非人的形式大谈祛除网瘾呢?

  可叹的是,有些家长简单化地处理问题,以为可以花一笔钱将网瘾孩子送往专门的机构如“训练营”一推了之,而对家庭自身的教育引导缺乏信心;不法者看准了这一“市场”,迎合着家长们的需求,在政府监管的边缘地招摇撞骗,企图蒙人钱财。这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在悲哀。

  不可否认,网瘾确有其危害性。无论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还是网络交易成瘾,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而言,都构成显性或隐性的不良影响。据说,网瘾者多忽视与亲人和社会的正常沟通,逃避现实,有孤独感,大多数出现学业失败、心理空虚。有统计显示,全球两亿多网民中,6%的人有网瘾,且多集中在学生、无固定职业者及家庭主妇中。

  即便如此,家长们也不必谈“网”色变,畏之若猛兽,恨之如妖魔。因为,不只是网络,今天的社会中又有哪一种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没有招致批评呢?手机让世界缩小了距离,利用手机诈骗的案例也不胜枚举;银行卡革新了支付方式,失去诚信的人们也似乎多于往昔;食品工业与时俱进,“三聚氰胺”以及诸多色素、添加剂考验着公众购物的眼力;生物技术日益完善,“克隆人”难免要挑战着人类的传统伦理……恰如造一枚硬币,它不能只有正面,没有背面。

  正如雨水,每年都会有一些地方时而防汛警笛不断,时而抗旱声一片,我们要怨的,不是水的真正来源,而是水利设施是否健全。对于网瘾,我们要做的,不是在非此即彼的斗争思维指引下一概“断除”,远离堪作现代文明标志的网络,而是因势利导地“疏浚”(几千年前的大禹就深谙这一道理),使之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网瘾者之所以有瘾,网络上必有其某种心理需求,家长帮孩子找准了关键,弄清了症结,因人而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才是除却网瘾的治本之策。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文明,我们应保持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既不妖魔化,也不神化。

  道理虽简单,做到却显难。不是吗?暑假期间,许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孩子送进了名目繁多的学习班、培训班,而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社会教育需要什么,我们弄清了吗?

  姜飞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