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隐居泰山不忘造福当地百姓 冯玉祥:百姓眼中的布衣将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06:44  大众网-齐鲁晚报

  

隐居泰山不忘造福当地百姓

  在冯玉祥小学,一名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冯玉祥半身像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侯海燕摄

  

隐居泰山不忘造福当地百姓

  当年冯玉祥将军留下的一个板凳,已成为马洪生老人的“传家宝”。 本报记者侯海燕摄

  本报记者侯海燕王颜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群众评选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我省同时也拉开了“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序幕。

  曾经在泰山隐居过,并且为泰安当地百姓做过实事的冯玉祥入选全国候选,而范明枢、王元成、左炳伟、余松烈、李晓改、金兰英、高慧娟这些为泰安奉献过、在这里生活过的英模人物进入了全省候选名单。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追追寻英模泰安足迹”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感悟那些闪光的名字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鼓舞。今天推出第一篇——冯玉祥祥:百姓眼中的布衣将军。

  小学校长:

  “冯玉祥精神是校魂”

  22日,记者来到位于泰山普照寺前的冯玉祥小学,这里是冯玉祥将军在泰山居住期间创建的15处“武训小学”之一,也是唯一保留到现在的一处冯玉祥先生办学旧址。

  沿着学校主干道往北,在不远处的教学楼前便矗立着一座冯玉祥将军的半身塑像。冯玉祥小学校长岳荣峰指着塑像说,如果仔细看,冯玉祥将军并不是面朝正北方向,而是身体微侧,面向东南方向。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寓意是期盼台湾早一天回归。

  岳荣峰介绍,在泰山隐居期间,冯玉祥曾经大力筹资聘师办教育。1933年冬,冯玉祥在泰山普照寺西南隅手枪营新建的三间草房内,创办了第一处学校,招收贫民子女30余名,起名为“武训小学”。此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在泰山脚下的卧龙峪、韩家岭等地建起了14处小学,总校设在东王家庄,下设14处分校。当时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既学习抗日救国道理,又学文化科学知识。针对农民贫穷、需要劳动谋生的情况,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按农事季节放农忙假,对贫困学生予以照顾。为扩大经费来源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又先后建立了木、石、铁、编织等小工厂,并建有“科学馆”、实验园林等。

  “一直以来,学校把冯玉祥精神作为学校校魂”,岳荣峰颇有感触地说,每年新生开学第一课,便由老师专门讲解学校的由来,以及冯玉祥先生爱国主义事迹和与泰山的不解之缘。每当清明节扫墓,以及六一儿童节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的日子,老师便会把学生带到冯玉祥雕塑前,表达学生的敬意。

  安徽游客:

  “过来看看我的老乡”

  22日下午,一场秋雨刚过,经过雨水洗礼的松柏更加苍翠,位于泰山南麓的冯玉祥纪念馆周围笼罩着一层薄雾,显得格外寂静和肃穆。

  在纪念馆第一展厅,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者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瞻仰冯玉祥将军,并在纪念馆西侧冯玉祥石前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石像。记者上前与老人攀谈起来。这位老者姓何,今年70多岁了,来自安徽。和家人爬完山后,老人坚持要到冯玉祥纪念馆看看。何先生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个有着很强的爱国心的人。“早就听说冯玉祥和泰山有渊源,再加上我们都是安徽人,过来看一看,拜望一下老乡。”

  在纪念馆王敏所长的引领下,记者随后依次参观了陈列冯玉祥先生在泰山隐居期间的工作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活动留下的大量珍贵史料。“现在这里不光是一个景点,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所长指着纪念馆内悬挂着的省厅颁发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的牌子说,每年有很多学生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七旬老人马洪生:

  “冯玉祥将军夫人接生的我”

  22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已经77岁的马洪生老人。马洪生老人回忆,冯玉祥将军在1932年至1935年中两次隐居泰山,“那时,我们一家和冯玉祥将军一家同住在一个大院里,将军一家住在东院,我们家住在西院。每天晚饭后,冯玉祥将军就跟夫人李德全女士到我家跟母亲聊家常,那时母亲正怀着我,李德全就告诉母亲不用请接生婆,她会亲自为母亲接生”,马洪生说。

  1932年农历9月份,马洪生老人出生后不久家人为他摆下喜宴,冯玉祥将军和夫人派人送来银元12个,一匹白布,两袋白面粉,这些贺礼全部都用红纸包裹起来,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丰厚的礼物了。

  在马洪生老人的记忆中,冯玉祥将军特别愿意跟当地群众打交道。如果附近谁家的老人、小孩生病,他都前往家中探望,如果遇到困难,还会解囊相助。有一年冬天,冯玉祥将军在走访中看到普照寺附近的老百姓衣服褴褛,难以御寒,便出资为他们每人缝制了新棉衣一套。事后,泰山的老百姓在百丈崖下“馍馍石”上,刻了“冯玉祥是贫民的慈母”字样以作纪念。

  马洪生老人说,他最后一次见到李德全是在1953年的10月份,冯玉祥先生的骨灰在泰安安放仪式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亲自来到泰安为冯玉祥的墓地选址。“那次李德全女士还专门来看望过我们。见到我母亲时,她激动地抱着我母亲仔细打量,反复问我们过得好不好,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马洪生老人眼中含着泪,笑着说。为了让记者更多了解冯玉祥,马洪生老人蹒跚着走进卧室拿出一把非常陈旧的凳子。“这是当年冯玉祥夫妇留下的。”马洪生老人说,1935年10月,冯玉祥夫妇携子女返回南京,临走前将所有的家居及生活用品都留给了马洪生家。随着冯玉祥纪念馆的修建,马洪生老人将冯玉祥将军留下的东西都无偿捐赠给纪念馆,只把这凳子保留了下来,留作永久的纪念。

  历史教授:

  “他用煎饼传承爱国精神”

  23日,泰山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冯玉祥研究会会长蒋铁生谈起了他眼中的冯玉祥将军。蒋铁生教授说,冯玉祥将军离开泰安已经74年了,虽然他仅仅在泰安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但他却给泰安做了不少实事。从1932年3月到1935年10月的几年间,冯玉祥两次隐居泰山过着布衣素食生活,但依然不忘救助泰安当地贫苦百姓。“那时去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小科学实验馆上课必须经过一条水沟,这条沟的水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平日水不大,人们可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块过去,可一到夏秋季节,水势猛增,周围居民根本无法过河。于是冯玉祥将军便让部下在此修建一座桥梁,冯玉祥将军亲自题名为‘大众桥’。现如今,大众桥已经成为许多市民来到泰山游览时不得不去的地方。” 蒋铁生笑着说。

  除了乐善好施,冯玉祥将军还与煎饼结下了不解之缘。蒋铁生笑着告诉记者,传说冯玉祥在泰安隐居时,山东煎饼是泰山百姓的日常主食,冯玉祥餐桌上也常备煎饼,为了方便,他的伙房也有炉鏊,经常自摊煎饼。有一天,他去伙房慰问炊事员,看见摊焦的煎饼上的焦痕像个文字,触景生情之下立即派人去铁匠铺定做了一个摊煎饼的鏊子,并让铁匠在鏊子中间凿上他写的四个隶书字——抗日救国。做好后,伙房用它摊出的煎饼,在中间便印有“抗日救国”四个大字。从此冯玉祥招待客人都摆上这种煎饼,借以宣传抗日救国。

  在泰山隐居的几年,冯玉祥将军对泰山留下了很深的感情,冯玉祥将军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最终安放在泰山脚下,继续陪伴着泰山和在泰山脚下生活的人民。

  人物简介

  冯玉祥(1882-1948)男,汉族,安徽省巢县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 。1917年张勋复辟时率部入京击溃张部。1921年7月后任第11师师长、陕西督军。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随后发表反对军阀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等倾向革命的政治主张,并将所部改称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1926年在直奉联军进攻下通电辞职。同年5月加入国民党。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回国,9月在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宣布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率部北上抗击日本侵略军,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5月发表实行中苏联盟、扩大爱国抗日运动、保障公民自由、组织并武装民众、立即停止“剿共”军事等五项抗日救国纲领。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香港举行,被选为中央常委。1948年7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8月因轮船失火遇难。

  上世纪30年代,冯玉祥将军曾两次隐居泰山。第一次是1932年3月至同年10月,第二次是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其后,冯玉祥又来泰安两次作短暂停留,最后英骨也长眠在这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