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三二”变成“二三一”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曾经的农业大省正向工业化迈进——

  ■ 本报记者 胡敏 实习生 潘孟【故事】 荷花池的“老一辈”钟德秀

  8月的成都荷花池,现场喧嚣、炙热。钟德秀扛着大袋物品,穿梭其间。“生意还好嘛?!”遇见熟人,她的大嗓门极有感染力。但这一回她不敢耽搁太久,因为“有笔钱要去收”。

  年过5旬的钟德秀算是荷花池的 “老一辈”了。“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块低洼棚地,四周都是农田,只有一些零散的中药材摊铺。”聊起那段历史,她总会很得意:“荷花池的游泳衣就是我最早引进来的。”那时候,成都市还只有大的单位、学校及体育馆才有游泳池,因此,店虽然开了,生意却不好做。“还好有厂家支持,代销的货物卖不出去可以退”。

  1984年,真正意义上的 “荷花池”诞生了——由成都市工商局投资,成都第一个专业化的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正式营业。“要想富,荷花池市场弄商铺”,这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顺口溜,见证了荷花池的兴起。1989年,荷花池从批发市场开始逐渐发展为城市中心商业区;1993年,荷花池逐渐辐射成为西南地区批发商业中心;2003年,荷花池市场开始探索加盟运作,连锁经营,扩大品牌效应;2004年,荷花池逐渐发展成了中国西部物流中心。

  有人说,荷花池是成都百万富翁的批量产生地。钟德秀身边的同行一个个离开了,“都成了百万富翁。”“这里是成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成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荷花池市场分中心主任黄成章透露一个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荷花池商圈上交的各种税收就高达1亿元以上。当年的棚户地已经变成占地面积0.26平方公里、注册经营户3万余户、从业人员10万人以上的当之无愧的中国西部第一市场。

  卖游泳衣的钟德秀有了公司——钟艺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在郫县。荷花池的门面虽然不大,但也请了5个帮工。在她的周围,新的邻居又不断加入进来。

  “听说荷花池过两年就要搬了?”有同行问钟德秀。钟大笑:“搬了好,我再多买一间店。”

  【数字】

  1952年以来,四川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产业结构产生了质的飞跃。1952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9.2%,第二产业仅占14.9%,第三产业也仅为25.9%,农业大省特征非常明显。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6.3%和34.8%,与1952年相比,二、三产业比重上升31.4和8.9个百分比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到“一、二、三”型,再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正朝着优化和升级的良好态势发展。

  【感受】谢廷余(民营企业老板)最近经常回想起40年前的一幕:有一天,母亲拿给我一小袋红薯,那是我在学校半个月的口粮——在我们村,有一半的人只能吃红薯,还未必饱腹。1986年,村里人一起搞了一间砖厂,没想到日子就这么变了。20多年过去,跟做梦一样,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有了自己的建筑队、开始到各个城市承包工程,给城里人盖房子。现在,很多村里人进公司当工人,还有娃儿读书上大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城里人。城镇发展很快,现在我们村的人不叫农民,改叫“居民”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