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粘良图走出晋江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15:58  新华社
图文:粘良图走出晋江博物馆
准备到乡村收集资料的粘良图走出晋江博物馆。(8月11日摄)

  看见有人走进来,福建晋江市博物馆一位正专心伏案操作电脑的清瘦老人抬起头,老花镜片后透出智慧而传神的目光。市委宣传部施清凉科长向记者介绍,这就是被誉为“农民学者”的粘良图先生。

  粘良图先生1949年9月6日出生于晋江市金井镇钞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出生3天后晋江市人民政府成立,25天后新中国成立。这让粘家和全国农民一样,实现了祖祖辈辈“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与新中国一起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岁月,粘良图的命运,也自然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发展变化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粘良图只读到初中毕业便和多数农村青年一样回乡务农。“一年到头,要足足干360多天的农活儿。”他当过人民公社社员,春种秋收,锄犁并举,所有农活儿样样能干;80年代到城里打过工,吃苦耐劳,砖瓦泥水都不含糊;在90年代他带领老伴和家人承包了农场的50多亩耕地和100多亩山林,每年五谷丰登,山林苍翠。

  粘良图是最普通的农家子弟,但他始终坚持耕读并举,业余时间手不离卷,他坚信知识的力量,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农村落后状况。40多年来,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农家子弟,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经、史、子、集到现代文化科学,博览群书,积淀知识,修身齐家。

  近10多年来,他终于像火山爆发,一鼓作气写出了《晋江草庵研究》《晋江史话》《晋江楹联选》《晋江碑刻选》《晋江文化丛书》《古檗山庄提墨》等六部著作并全部出版,先后发表民俗文化论文、民间故事、中篇小说和文史笔记300余篇60余万字,眼下正在构思写作第7部著作《晋江海港旧事拾零》。

  特别是他研究摩尼教(明教)的《晋江草庵研究》,被列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此书不仅引起国内外宗教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使前来考察晋江现存世界唯一完整保存的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者络绎不绝,还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两次来晋江考察,视“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重大发现。与此同时,也为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关摩尼教的描写作了佐证,打消了一些人认为摩尼教是“金庸杜撰”出来的质疑。金庸先生十分欣慰,曾专程前往晋江拜谒摩尼教草庵,并会见了粘良图先生。

  1997年,晋江市博物馆慕名聘请粘良图为该馆馆员,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粘良图先生欣然应允。他不仅十分珍惜这个文化工作平台,而且如鱼得水。凭借自己的学识积累和对晋江乡土民俗文化的熟知与热爱,他如饥似渴地工作。考古采风,调查研究,无论历史古迹遗存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都广泛涉猎,凡有价值的总要想方设法抢救保护,并不断为博物馆增设科目、充实内容。

  根据晋江历史上形成的与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关系和地域文化特点,他参与和亲自策划执笔布展的“海天万里故国情”、“晋台缘”两个大型展览,从实物、图片到图表、绘画应有尽有,成为博物馆固定展厅的主要内容支撑,受到海内外参观者的广泛好评。

  粘良图先生迄今只有博物馆工作的短短13年工龄,却身兼从国字头学(协)会到省市学(协)会副会长、理事、会员等6个头衔。然而,即使在晋江博物馆工作的13年当中,他依然没有辍耕。下班后或者节假日,当他走出博物馆,依然是头戴斗笠,赤脚荷锄,与老伴儿女耕作于田间林壑,承传着古老中国的耕读之道,恪守着中国农民淳厚质朴的本色。(完)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