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贵州荔波“拼申遗”的财务陷阱

  □朱四倍(河南 教师)

  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确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

  有关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因此,我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可能需要一个世纪。这样的景象只能用荒诞来形容之———“中国式申遗”。

  贵州荔波“拼申遗”是“中国式申遗”的典型缩影,更显现了当下地方政府的一种“权力叙事学”。首先,贵州荔波“拼申遗”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求,而人为创造“文化遗产”的典型。其次,贵州荔波“拼申遗”的权力叙事表明,地方政府只对那些能够申遗成功的下工夫。据说,存在这样一条规则:能评上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全力支持;能上省、市级的,适当支持;什么都评不上的,基本不支持。这是“权力叙事学”的核心精髓所在。最后,之所以“拼申遗”,之所以趋之若鹜,不在于保护文化遗产,而是为了追求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以及随之而来的知名度。至于浪费多少钱,是不是有可能帮助“文化遗产”,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当然,也就出现了贵州荔波“拼申遗”的财务陷阱。

  当下,我国的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已经不堪重负,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遍体鳞伤,近乎病入膏肓。当“中国南方喀斯特”和开平碉楼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时,我国就有六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尤其是“三江并流”,如果得不到有效整治,其称号很可能被吊销。如此“拼申遗”,如此“中国式申遗”难道不是一种警醒吗?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