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旗帜,高高擎起 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福建日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06:39  台海网

  

旗帜,高高擎起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图2:1949年福建日报创刊时的门面

  

旗帜,高高擎起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图1:今天的报业集团大厦

  60年沧海巨变,我们记录;

  60年奋斗足迹,我们铭刻。

  60年风起云涌,我们始终弘扬时代精神,主导八闽舆论;60年风雨征程,我们始终与党一条心,与民同呼吸;60年高歌猛进,我们始终牢记责任,牢记誓言,从“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到“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而努力”;60年奋斗不懈,我们始终高擎党报这面鲜亮的旗帜,让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不等不靠建设海西的先行先试精神高高飘扬。

  也许,岁月的风霜将湮没许多往事,也许,历史的车轮会消蚀许多记忆,可是,因为曾经为之倾注全部的心血,每一位福建日报人在拥有一份永不褪色的生命档案的同时,也为八闽大地留下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福建日报记者 任君翔 潘绣文

  

  【第一章】

  创业,艰苦奋斗书写忠诚

  

  1949年8月2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的隆隆炮声中,《福建日报》创刊了。它的发刊词 《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号召全省1200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解放全福建、建设新福建而奋斗。从此,作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与党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与八闽群众的苦乐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对它寄予殷切厚望,一批又一批读者对它倾注热情,一拨又一拨的报人为它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在炮火声中诞生

  《福建日报》诞生于“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进军号角和隆隆炮声中。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23日全歼南京敌军,5月27日解放上海。由于形势发展比预想的快得多,毛泽东、中央军委电示第三野战军迅速准备提早入闽。党中央还决定了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张鼎丞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

  为了福建解放后省委机关报及时出版,张鼎丞请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同迅速调配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华东局确定调杨西光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社长,何若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华东局还选调由老解放区南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程光、孙明、刘岳峰、徐晓、沈光、林子东、储蓄、季德吉等作为骨干,并从上海南下服务团中挑选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和其他院校学生近40人。这样,福建日报社、新华社福建分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基本队伍,在上海初步组成,编为华东支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陈大队(省委宣传部长陈辛仁为大队长)新闻中队,随省委机关一起行军南下。南下途中,在浙江省江山县一个名叫新塘边的山村,福建日报社第一个党支部建立。

  7月下旬,前方捷报频传,新闻中队分成两个梯队,一部分留驻位于闽浙边界的新塘边,一部分挺进福建,7月28日进驻建瓯县东岳庙。虽然当时生活十分清苦,长廊就是住所,几乎天天吃没有油水的老笋干,但每个人情绪高昂,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业务,边为报纸创刊作准备。

  8月17日福州解放,驻扎在新塘边的第二梯队奉命日夜兼程赶到建瓯,会师后,经过两天颠簸,于22日深夜进驻福州城。23日,奉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之命,在地下党同志和工人护厂委员会的帮助下,接管国民党《中央日报》,并以坐落在东街38号的国民党中央日报社为福建日报社社址;25日,第一张对开四版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 《福建日报》与读者见面。1万份的创刊号,由四位工人轮番摇两台平板印刷机,一次印一面,直到25日晚上才印完。

  上一页

  省委的得力助手

  

  “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省报作用的重要论述。中共福建省委高度重视《福建日报》的作用,省委领导直接参与办报工作。

  创刊号社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由省委宣传部长陈辛仁同志在南下途中执笔起草、经省委讨论,最后由张鼎丞同志定稿。

  创刊不久,省委成立一个以张鼎丞同志为首、党政军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社论委员会,按月讨论报纸宣传方针,筹划并指导社论的写作,审定社论稿件。张鼎丞奉调离闽后,叶飞出任社论委员会主任。1954年,社论委员会易名为党报委员会,1962年又易名党报党刊委员会,均由叶飞挂帅。

  省委多次签发文件,对办报工作作出具体指示。

  1949年12月24日,省委发出《关于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开展党报通讯工作的指示》,指出:《福建日报》是省委的机关报,是全省性的党报,是我省党组织用以联系群众、指导工作的一个最有效的工具。

  1950年3月27日,省委又发出《关于集中力量搞好全省性党报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 《福建日报》工作。

  1954年3月5日,省委专门研究报纸工作,作出《关于加强〈福建日报〉工作的方案》,指出:加强思想政策领导,是改进《福建日报》编辑工作的关键所在。

  叶飞等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对报纸工作作出指示,指出省委的左右手,一是省委办公厅,一是《福建日报》。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家办报”,叶飞同志对福建日报社负责

  同志说,要使报纸适应新形势,一定要反映政治气候,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他还进一步指出“‘政治气候’就是党中央、省委意图”。

  全党办报,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根本路线。1958年6月,叶飞同志指示报社讨论进一步开展全党办报,他打了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报纸的记者,好比是“野战军”,可以全省到处跑,打“运动战”;各地县的报道组,好比是“地方武装”,可以“独立作战”自己采写,也可以组织通讯工作,做党委的助手和参谋;分布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通讯员,好比是“不脱产的民兵”,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很快,全省各市县、省级机关各厅局、各重点厂矿企业,建立了730多个党委报道组,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担任报道组组长。1960年6月,叶飞同志还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撰文《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新闻队伍》,具体阐述了政治家办报的观点。

  1965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作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日报〉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进一步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加强报纸的发行和读报工作,还指出办好《福建日报》要有个好的编辑部,要有一支好的专业队伍。

  在省委的高度重视下,福建日报人牢记使命,从创刊第一天开始,就紧跟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忠实记录新福建的每一个令人振奋的图景:从解放每一个县、剿匪和土改进展情况,到全省为抗美援朝捐献75架飞机的壮举;从“三反”运动和互助合作的蓬勃发展,到两百万农民入学扫盲、千军万马绿化荒山、全党全民大办农业;从古田电站顺利发电、鹰厦铁路全线通车,到三明钢厂提前出钢、东张水库胜利建成……每一页,每一篇,都是福建发展的历史见证。

  上一页

  毛主席题写报头

  作为一份地处“福建前线”和海峡西岸的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受到党的领袖、国家领导和革命先辈的格外关注。

  《福建日报》先后采用三种报头。

  筹备办报时,军中书法家、时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舒同在上海为即将创刊的《福建日报》题写了报头。

  1961年元旦,采用董必武副主席来闽视察时为《福建日报》重新题写的报头。

  1964年年底,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应本报编辑请求欣然挥毫写下“福建日报”四个大字。至今,这依然是铭刻在每一位福建日报人心中最幸福最自豪的一段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陆续为几家报纸题写报头,福建日报编委会也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打了报告,请中央办公厅转请毛主席为《福建日报》题写报头。后来,中办复信说,毛主席这段工作比较忙,腾不出手来题写报头。但,大家仍满怀期待,经常谈论请毛主席题写报头这一心愿。

  1964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季德吉、翟象乾、李瑞兴等几位同志在时事部编辑室上夜班时,又议论用什么办法能请到毛主席题写报头,有的同志说用群众的名义也许是个好办法。之后,李瑞兴写了一封信,署名“福建日报李瑞兴等数十人”,于10月8日寄给毛主席。毛主席12月1日前后写好了《福建日报》报头。

  毛主席的题字气势磅礴,大概是挥笔之间,将“福”字中“田”的一角写到纸外去了。编委会再三商量并请示省委书记叶飞,要办公厅打电话给在北京的省委领导林一心同志想办法转告毛主席。林一心回电话说,最快的办法是报社直接写信给担任中央机要局局长的福建人李质中同志,连同毛主席的那张字,交毛主席重写。很快,毛主席又重写了三个“福”字,并自己圈定了一个。

  收到毛主席的题字,全报社的职工欣喜若狂,每个人都被巨大的幸福包围着。

  省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讨论毛主席为《福建日报》题写报头的重要意义,研究进一步加强报纸工作,并决定于1965年元旦启用毛主席题写的 《福建日报》报头。

  毛主席题写的报头,从1965年元旦启用延续至今。40多年来,“福建日报”这四个大字给予了福建日报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上一页

  

旗帜,高高擎起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图2:1949年8月25日出版的福建日报创刊号

  

旗帜,高高擎起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图1:今天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部分报刊

  【第二章】

  耕耘,改革创新歌唱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日报》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面前紧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热情讴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激励两个文明建设。

  福建日报社的报业发展与时代同步。激光照排、智能化采编系统,福建日报人告别铅与火、纸与笔;扩版、彩印,《福建日报》从4版扩到8版,继而扩到12版;报业集团成立时,拥有6报1刊1网。

  上一页

  传递春天讯息

  1978年的冬天,北国大地万里雪飘的时候,万象更新的萌芽已悄然穿越封冰。

  12月24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给神州大地带来一派春天的气象。在十年“文革”中成为重灾区的新闻战线,最先感知春回大地的气息。《福建日报》及时、快速地向全省各地传送了中共中央关于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搞活”的大政主略,鼓舞全省人民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1984年,春天早早来到东南滨海之城厦门。2月9日上午,80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正在建设的厦门经济特区后,欣然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充分肯定福建的工作,中央随即作出扩大福建对外开放的决策——— 1984年,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重要消息通过《福建日报》迅速传递,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的信念,也鼓舞了党报新闻工作者全身心投入为改革开放呐喊助威。

  1997年2月19日,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敬爱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陪同视察的项南同志。通讯《大海作证》通过项南同志的深情回忆,报道了小平同志视察福建、关注扩大厦门特区规模的光辉历程。

  党和国家领导人倾力推动改革大业,对福建乃至沿海地区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寄予厚望。1994年6月22日到27日,正值南国盛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顶着烈日视察八闽大地。这是他自1989年以来第三次来到福建。沿着海峡西岸,从厦门、到泉州、到福州,每到一地,江泽民同志都对福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殷切期望。

  闽海鼓浪意纵横,八闽大地掀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一轮热潮。当时的本报总编辑黄种生亲自参加了这次难忘的采访活动,他带着全体福建日报人的嘱托,通过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约请江泽民同志拍摄一帧阅读 《福建日报》的照片。6月26日晚,江泽民同志欣然应约,他一边仔细看着6月25日的《福建日报》,一边询问毛泽东同志为 《福建日报》题写报头的事,自始至终脸带亲切的笑容。黄种生同志抢拍了这一难忘的瞬间。

  《福建日报》的相册中,从此拥有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江泽民同志正在认真阅读 《福建日报》。这一珍贵的镜头,不仅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新闻事业和新闻战线同志的关怀和支持,还成为福建日报人引为自豪的“传家宝”。

  上一页

  汇聚澎湃大潮

  改革开放,使八闽大地发生深刻变化:全省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包”字进城,八闽竞开先富花,各地涌现冒尖户,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国企改革率先迈开步伐,扩大闽南三角经济开发区,闽台经济、文化交往方兴未艾,福建“9·8”贸洽会升格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两岸试点直航,长乐国际机场、福厦高速公路建成……每一个振奋人心的讯息,通过《福建日报》,传遍闽山闽水,传向神州大地,告诉世界海峡西岸每一天的最新变化。

  推进城市经济领域改革,《福建日报》引领先行。“包”字进城,松绑放权,这些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口号最先在《福建日报》叫响,进而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出55位厂长经理发出的“松绑放权”呼吁信,并且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追踪。同时,《福建日报》大力报道各行各业推行承包责任制,呼吁“让‘包’字进城”。一“包”就活、一“包”就灵的生动局面在广大企业不断涌现。

  激活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福建日报》不甘人后。1979年,仙游农民李金耀率家人承包了1200亩荒山,创办家庭林场,成为“全国林业第一包”,由此拉开了中国林业体制改革的序幕。《福建日报》大力报道这一首破传统体制藩篱的创举,并对林权改革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持续关注,最终推进全省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从乡镇企业一枝花的晋江陈埭,到闯入国际水产市场的石狮祥芝,从第一家中日合资的福日彩电,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岭之路,《福建日报》在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牢记党报塑造心灵、净化社会风气的责任,以典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党报新闻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八闽山川,不断发现牵动心弦、净化心灵的力量之源,继厦门前沿英雄小八路、少年英雄张高谦、永不褪色的红色尖刀连、丢卒保车的榜山风格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之后,又采写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福建、感动中国的典型报道:植树治沙、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谷文昌,铁道神鹰陈善珉,党的好干部林炳熙,全国金融战线标兵饶才富,漳州110群体……他们,如一个个灯塔,照进人们的心扉,成为福建人的精神写照;他们,如一座座丰碑,高高矗立在福建60年的发展历程中。

  上一页

  引领新闻改革

  上世纪80年代,《福建日报》在党报新闻改革中冲锋在前,会议新闻改革、短消息、短社论,许多作品至今成为范例。而被称为 “福建新闻改革的奠基人”的,正是时任省委书记项南。

  项南同志在经济战线上力主改革,在新闻宣传中也力主改革,他说:“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个改革者,要站在改革的前头,为改革叫好,为改革排难。”项南同志为《福建日报》撰写的社论、评论达25篇之多,文章短小精悍,语言鲜活,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他亲自撰写的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全文连标点共163字,被称为新闻史上最短的社论,获得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项南同志善于运作党报推动改革,既是党报重大报道的策划者,又是党报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他不仅运用新闻舆论工具推动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还运用报纸解决流通领域的问题,并且亲自指挥了福建国有企业 “松绑放权”的报道。

  那是1984年3月23日,在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位厂长经理,给省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信,诉说旧体制的 “条条框框绑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没有动力,也谈不上活力”,呼吁能把企业内部的干部任免权、奖励基金支配使用权等五项权力下放。

  项南同志要求第二天把这封信登在一版头条,并拟好标题《55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 “松绑”》,他亲自撰写的导语富有感情色彩,称赞此信“情词恳切,使人读后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就真是不能前进了的感觉”。

  呼吁信发表后,项南同志要求报社对信件的落实展开追踪报道。

  一个月后的4月24日,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党组成员召开会议,决定请55位厂长经理再来开会,检查落实情况。项南同志亲自为会议写了一条新闻,连“本报讯”和标点符号在内,共172字,标题为《省委决定下月中旬召集55位厂长经理进行检查:还有哪些权没有拿到手还有哪条绳索没有解开》。

  “松绑放权”报道震动全国上下,打响了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一炮。

  推动记者深入基层,是《福建日报》新闻改革的一大着力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福建日报社开展“住村三昼夜”等采访报道活动,进而把活动扩大到“住厂”“住店”,不仅带动了全省数百名县级以上领导“住村”,解决农村发展的难题,同时,对新时期的新闻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样的采访活动,延续至今。

  伴随改革开放,党报创新的脚步加快,报业发展也进入一个快速攀升的阶段。1990年8月25日,报社印刷厂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时代;1992年,在全国省报中较先由4版扩大到8版,1996年又扩大到12版;1996年春,报社自筹资金建成2.1万平方米的19层智能化采编大楼;1998年,全体采编人员告别纸和笔,进入电脑网络时代;2002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导报》、《每周文摘》等6张报纸以及1刊1网。

  上一页

  【第三章】

  先行,勇担责任打造海西现代传媒集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2004年初,福建省委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福建日报》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第一时间向海内外发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举全社之力浓墨重彩组织宣传。海西战略,始终是5年多来《福建日报》宣传报道的主旋律、最强音。

  在“源于福建、高于福建”的办报理念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也伴随着海西建设的如虹气势日益发展壮大。如今,福建日报社已发展成拥有10报10刊多个网站的八闽第一传媒集团,成功构筑起包括报纸、期刊、网络三大平台的立体化媒体组合。

  与新中国共同迎接60华诞的《福建日报》,正朝着打造海西媒体旗舰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海西大舞台上演绎精彩

  

  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已跃升为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发展热土。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东部率先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怀着强烈的使命感。

  2004年1月,时任省长卢展工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福建要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这是使命在肩的福建人为福建加快发展勾画的新蓝图!

  《福建日报》第一时间传递出这一重要信息,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福建在21世纪的新战略、新决策、新定位!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福建代表团30多位代表联名建议: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目标!

  海西建设大幕拉开。主流媒体的笔触,紧紧追随海西的脚步:报道省委在京举办的海西论坛,报道省领导率团访问港澳、东南亚,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掀起的“海西旋风”,报道海西写入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报道国家各部委率先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强力助推海西建设。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日报》更以恢宏的气势全景回顾海西光辉历程,展望广阔前景,解读《意见》,再掀加快海西建设的宣传高潮。

  上一页

  在海西建设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福建日报》都精心策划了一次次采访战役,推出一个个主题报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宣传高潮。围绕“为什么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这一经济区有什么重要意义、建设怎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如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对省委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展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推进式宣传报道。此间,创意之举精彩纷呈:

  ——— 天下看海西。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展示海西建设如虹气势,2007年7月,报社四位副总编辑分别带领采访组赴全国各地采访,在钱塘江畔、赣鄱大地、橘子洲头、越秀山上,在香江、濠江、海峡东西两岸,“看”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关心支持、“看”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看”兄弟省市和港澳台同胞的积极参与,向读者全面展现海西建设、海西发展、海西效应的宏大画卷。其主题之重大,视角之新颖,激情之澎湃,气势之磅礴,使得这组报道甫一刊发,就赢得读者广泛关注,被中宣部称赞为 “贯彻中央海西战略的重大举措,动员群众投入海西建设的号角”。

  ——— 海西20城市党报协作。2007年12月,福建日报牵头组建由福建9个设区市和福建周边粤、赣、浙3省11个地市党报参加的海西20城市党报协作网。福建日报社十一路记者同时出击,与周边20城党报记者展开大型联合采访,向世界发出海西共同的声音。之后,20城党报持续开展海西建设联动互动宣传,共同完成海西20城改革开放30年巨变系列报道。从此,海西20城市的协作,从党报扩大到城市群、工商界、社科界……

  ——— 中央媒体看海西。紧随海西效应拓展的步伐,《福建日报》的海西宣传突破区域,积极向全国拓展。编辑部精心策划,与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联合开展“好字当头看先行”、“记者海西行”等采访活动,开辟《中央媒体看海西》专栏,同步刊登《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海西报道。

  源于福建,高于福建,以宣传海西、建设海西为己任的福建日报人,在海西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精彩!

  在亲切关怀下积极作为

  海西建设给 《福建日报》提供了新闻宣传的广阔舞台,也给福建日报人带来了无限的温暖。

  2006年春,“十一五”规划正式开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就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福建考察。他看望台商,考察特区,下企业,入农家,到社区。这些消息,都由《福建日报》首先采访,权威发布。党报工作者,最早感受着来自中南海的亲切关怀。

  海西建设5年多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海西建设以特别的关注,给予福建发展以高度的重视。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

  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纷纷来闽考察。他们对海西战略的高度肯定,对海西发展的热情鼓励,对干部群众的亲切慰问,《福建日报》都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告。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