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里的绿色与众不同——感受五寨农业新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09:5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五寨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收入不过1.7亿元,可这里农民的小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8月上旬,记者在该县田间,发现这里的绿色与别处不同,除了树林等绿色植被之外,地里长的不是大庄稼而全是蔬菜和马铃薯。

  葱头引发连锁效应

  该县农民大面积种植蔬菜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如今,这里的蔬菜在全国也有了不小的名气,其中葱头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还卖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西北四省(区)及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市,部分还远销到日本和韩国。近几年,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5万亩,种植种类达到20项100多个品种,种植户达1.4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0%。2008年,蔬菜总产量达2亿多公斤,销售总收入达8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89元。

  2004年,该县推出水利以奖代补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开发水浇地,从当年的6000亩,发展到2008年的7.2万亩。葱头就是在那一年发展起来的,县里抓住7到8月是南方葱头生产断档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发展蔬菜种植,并投资建起了占地237亩,华北地区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蔬菜批发市场。现在这个市场的年交易量逐年上升,已经达到了4万多吨。前所村农民胡三明,种了6亩多葱头,去年纯收入近2.3万元。他还有30亩旱地,除了少量的口粮田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蔬菜地里。说起种植蔬菜,他说他才种了四五年,但仅仅是种了6亩多,就顶过去几十亩粮食的收入。老胡在村里不算是种菜大户,他说村里有几户种菜都上了几十亩,中等户也是十几亩左右,主要种植葱头。但不管是大户还是小户,家家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和稳定的价格,双方的信誉也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

  离县政府近的种葱头,远的种胡萝卜、西芹、茴子白等蔬菜,形成了一个以葱头为主兼顾其它蔬菜的市场。记者在离县城50里之外的新寨村,见到了仅种了两年蔬菜的周福。今年,他种了10亩蔬菜,其中种了4亩胡萝卜,估计最低收入也有2万元。

  股田制催生马铃薯产业

  因为气候和地理条件,马铃薯是该县的传统种植项目。2005年开始从产业化入手,建设大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当时的县农业局顶着压力,在鸡儿洼村搞了一个“农民土地入股,政府项目扶持,利益同享,风险独担”的马铃薯种植模式,建起了第一个占地2000亩的股田制专用马铃薯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农民工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田作业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进行生产、购种、种植、管理、销售一体化,全部纳入企业管理程序,从播种、施肥、培土到收获等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入股农民每亩地每年可以从企业拿到400元的租金,还可以在企业打工挣钱。当年,入股农民人均从园区获得1300元的收入。

  记者采访时,也被这高科技、高机械化的耕作场面所感染,一望无际的标准化农田、可移动式的喷灌机械无不令人惊叹。记者随后又来到传统的一家一户的耕作田间,从土地的平整、地垄的标准和秧苗的长势等,都相差很大。靠近园区的小胡会村59岁的农民赤怀德感叹道,种了一辈子地,这样种地还是头一次见到。

  赤怀德所在的村本来今年要进入一个园区,但就是因为村里意见不统一而放弃了,现在很后悔。邻村石咀头村看到小胡会村放弃了,就抓住机遇,拿出1000亩土地入了股。村民周宝全一下子入了20亩,他说,入股前就是好年景,1亩地最多也只能收入近400元,还不算投入的劳力,像今年大旱,种地辛苦不说,肯定是赔钱了。这下好了,农民把土地入了股,不用干活就有收入,还不愁,这好事想都想不到。5月份,他被企业雇去切了十几天马铃薯籽,平均每天挣50元。现在,他又联系了一个外出打工的活儿。

  至2008年,该县已经建成这样的园区29处,总面积达到3.1万亩。同时,通过园区的引导和带动,全县农民种植专用薯和菜用薯达到20万亩,年产商品薯40万吨。今年,该县又新建园区1.6万亩。园区的建设,使这个县一举成为我国专用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园区的建设,实现了企业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本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有效对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个年加工2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和10万吨薯泥生产线又即将建成,项目投产后,年需专用马铃薯原料18万吨,种薯1.5万吨。

  本报记者 王恩瑞 本报通讯员 葛守义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