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安大街见证新中国成长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17: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6日电(李季)本月25日,历时5个多月、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安街大修工程宣布竣工,正式做好了承载新中国成立60周年隆重庆典的准备。作为中国政治的“主动脉”,长安街上涌动着中国六十年发展所累积的蓬勃张力,即便是最细微之处也蕴含着六十年变迁的复杂与深厚,见证着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60年变迁 “神州第一街”见证新中国成长足迹

  建国之初的长安街,严格意义上是指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一段。不过,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长安街延长至现在的约四十七公里,渐有“百里长街”之称。

  对长安街真正大规模的建设始于50年代。1953年,建国门至西大望路由7米扩展到10米;1955年,南长街南口以西到西单路口拓宽;1956年,打通了长安街向西道路,修建西单至复兴门段工程;1958年,长安街向东道路被打通,修建了东单至建国门段工程;1985年,新的长安街规划通过,提出长安街两侧建筑距离应为120米;1999年,长安街完成了自身及其延长线环境整治和西单文化广场、王府井步行街的改造。

  从长安街的历次扩建修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京市行人出行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给整个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数据显示,从1986年第一次出行调查以来,北京市日出行量年均递增4%,到2003年,不含步行出行量,达到2100万人次,增长了87%,预计2010年将达4000万人次,长安街的历次修葺,见证了国人生活水平和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长安街两侧的建筑物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对普通民众敞开大门,到国贸中心、东方广场大规模兴建,再到麦当劳、“巨蛋”在这条街上出现,中国1978年后的开放度,在长安街上被一一量出。

  改革开放伊始,长安街首先“试水”对内开放,伫立在街边、昔日神秘而不可亲近的政治设施俯下身来拥抱普通民众。1979年和198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城楼分别对公众开放,1991年,长期只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官员开放的友谊商店也把普通顾客请进店中。

  80年代中期,随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吸引对外投资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政治一条街”的长安街开始向外商敞开怀抱,不过只在延长线上提供开发空间。1984年,国贸中心开始在东长安街延长线上兴建,六年后竣工开业,一个集办公、住宿、会展、购物乃至娱乐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小型商业社区,就此与长安街上的各类政治地标遥相呼应。

  中国改革开放在90年代焕发“第二春”,加速开放的长安街对商业资本的兼容力度顺势达到顶峰。1992年4月23日,北京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紧邻长安街的王府井开张,街边立起的硕大金黄色英文字母“M”昭示,这一美国生活方式的通俗象征在中国政治心脏地带有了一席之地。

  与较早建成的国贸中心相比,东方广场离长安街中心地带更近,建成的楼宇更多,开发的面积更大,中国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速度和深度赫然可见。占地十万平方米的东方广场将长安街的开放提到新高度,但历经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却开始面临商业浪潮过度冲刷的危险,由此滋生的“一切向钱看”等扭曲价值观也波及到长安街,致使这座以庄重肃穆著称的“政治一条街”一度广告林立,违章建筑横行,相关部门为此在国庆五十周年前夕出手整治,将附着其上的“过度商业化”尘垢擦拭一净。

  进入新世纪,一枚在长安街落户的“巨蛋”——中国国家大剧院成为这条街道开放的最新标志。这座建筑有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钛金属穹顶,远远望去既像一枚“巨蛋”,又像一艘太空飞船,这座文化建筑的前卫和新颖程度,即便放眼全球也足以与各国顶级建筑相媲美。

  围绕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的争议从它开工的那天起就从未间断,无论孰是孰非,不可否认的是,与一度过度追求商业化的浪潮相比,国家大剧院的诞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这一全球新兴经济体对本国文化事业乃至国家“软实力”的关注。正如一家西方媒体所评论,“这枚‘巨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它想表明中国不仅经济飞速发展,而且繁荣的同时也带来文化上的觉醒”。

  长安街凝聚中国人不同时期“精气神”

  中国成立后,长安街以“政治一条街”闻名,就此成为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公共政治空间,每逢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数以万计的人潮总是不由自主地涌向长安街,这股“精神合流”总会借特定载体喷薄而出,成为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时代记忆。

  60年前的开国大典,30万军民涌入当时尚不宽阔的长安街,聆听新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后来的影像资料显示,那一刻全场欢声雷动,更有人热泪盈眶,彼时中国人对一个新生国家的期盼和憧憬,通过长安街30万人潮表露无遗。

  在强调集体精神的五六十年代,每年“十·一”长安街都会举行国庆游行,其中队伍里的“游泳大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十月的北京天气已转寒,但“游行大军”身穿泳装,光脚以正步方式走过天安门,即便下雨、浑身已冻得哆嗦起来,也都咬紧牙关保持队型,这些细节展示出当时中国人对集体荣誉感、集体意志力的高度认同。

  70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更在1976年经历悲喜两重天,长安街上的人潮也不例外。这一年,数以万计的人们一度臂缠黑纱,手持白花,聚集在这条长街上为心目中敬爱领导人的离世流泪致哀,又在粉碎“四人帮”后敲锣打鼓、一路放着鞭炮来到长安街,庆祝这个国家的重生,把长安街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国庆游行,北大学子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打出的四个大字——“小平您好”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将国人对改革开放大略的全心支持表露无遗。当时坐在观礼台上的北大校长陈佳洱曾回忆,最初他看到这个私自打出的横幅吓了一跳,但结果发现邓小平带头鼓掌,随后人群里学生的情绪更加激动。这一透着浓浓人情味的官民交流举动,本身就在印证中国社会日益扩展的开放精神。

  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增强,渐成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的生活中也几番被喜悦、欢庆的洪流所激荡,这种情绪在2001年7月13日长安街上的“午夜狂欢”中被放大到极致。当晚,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从莫斯科传来,长安街迅即被赶来的狂欢人流围得水泄不通。沿街随处可见脸贴红旗、载歌载舞的人群,数万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民众更是与登上城楼的国家领导人齐声高歌,堪称万人一心,举国同庆。

  2008年,长安街上的人流既曾含泪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猝逝生命,呐喊出“中国!加油!”,也曾聚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庆祝北京奥运会开幕的灿烂焰火,带着悲喜交加的复杂况味,中国人迎来2009年——此时的新中国,即将走过六十年一甲子的轮回。

  现在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已进入倒计时,在今年的庆典上,人流中的90后一代注定会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这些被称为“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的年轻面孔,将第一次站在长安街这一中国政治大舞台上,他们有何感受,做何表现,都将成为外界解读未来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要线索。

  迎新中国60华诞 长安街再次大修焕发新颜

  为适应新中国成立60周年隆重庆典活动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今年3月,长安街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历时5个月,截至本月26日,该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修葺一新的长安街首次实现了五上五下双向十车道的规划设计,大大提升了整体道路的通行能力。

  此次大修除了外界专注的加大、加宽、加长、保证庆典用途之外,也努力使长安街变得更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在繁华壮观与生动细致、在“讲政治”与“为民服务”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长安街承担的政治任务赋予了它中国政治地标的身份,之前,在没有阅兵、游行、集会等重大活动的平常日子里,当人们用普通街道的标准去打量长安街时,它难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旅游大巴不允许通过,路边座椅太少,内急时找不着厕所……

  满足这些略显琐碎的诉求、让长安街更富人情味成为此次长安街大修的主要方向。今次大修将把西长安街路段拓宽,实现道路全部双向十车道,缓解长安街交通拥堵,沿街电话亭、阅报栏、垃圾桶、公交站牌、休闲座椅会被统一更换,街道两侧的国槐、银杏等行道树也将被更换或补植。

  除此之外,今此大修还主打科技牌,透水砖、温拌沥青、热再生等新工艺、新技术,让雨天行人不再“甩泥腿子”,还增强了路面的防寒、防晒和抗车辙鼓包的性能,让路面寿命可延长十五年。

  崭新的道路、宽阔的路面,以及人性化的道路设计整体提升了“神州第一街”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过这次大修,长安街已成为一条行车舒适、环境优美的人文景观大道,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建国60周年的检验。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