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宜昌市市情介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23:42  新浪文化

  宜昌市情介绍

  (2009年6月18日)

  一、宜昌市概况

  (一)宜昌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共辖5区5县3市,总人口415万,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宜昌自古“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川鄂咽喉”、“三峡门户”著称。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要在宜昌境内修建三峡工程以来,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宜昌就同三峡工程一道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关注宜昌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宜昌顺时代潮流,得风气之先,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带来了宜昌第一次振兴,实现了由小型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腾飞的翅膀,推动宜昌加快了向大城市跨越的步伐。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建设、中部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和沿江突破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宜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放眼未来,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将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二)宜昌是一座富饶而又独具魅力的城市。宜昌区位独特,资源富集,生态良好,环境宜人,享有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胜地、长江交通枢纽和三峡绿色家园的美誉。一是水能资源丰富。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水电之都。全市水能开发总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在以宜昌城区为中心、半径40公里的范围内,已建成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等三座大中型水电站;世界级的三峡水电站即将建成,总装机225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000亿度。三峡工程建成后,宜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二是矿产资源富集。市域内已发现矿产十大类88种,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八类57种。磷矿石储量达14亿吨,为全国主要磷矿区之一。三是生态优美宜人。宜昌城区群山拥抱,长江穿城而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宜居宜旅宜业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3%,城区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景观已经形成。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3A级以上景区24处,“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每年来宜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前不久,长江三峡入选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国家旅游局要求把长江三峡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支持宜昌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当前,我们正以长江三峡及三峡大坝旅游品牌为核心,以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为重点,按照“中国顶级、世界一流”的标准加快景区建设,努力把宜昌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

  (三)宜昌是一座开放而又极具潜力的城市。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西连重庆,东接武汉,是鄂、渝、湘三省市交接处,区位独特,交通便利,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1876年被辟为中国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77年清朝政府在宜昌设立海关,英、美、日、德、法、意等国相继设立领事馆和商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宜昌三峡机场已成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长江水运口岸正在升级,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宜昌产业发展条件优越,综合投资成本低廉,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和专门机构评为中国100家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20座城市之一,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经过多年努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成为推动宜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动力。法国欧莱雅、日本三井物产、比利时英博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宜昌,南玻多晶硅、首钢高磷铁、全通涂镀板、万达城市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引进。近年来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69个,总投资1015亿元。一批优强企业脱颖而出,涌现了一大批位居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优质产品。比如,宜化季戊四醇、兴发六偏磷酸钠和五钠、黑旋风金刚石圆锯片基体、东阳光中高压化成箔、三峡药业硫酸新霉素6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安琪高活性干酵母、东阳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2个产品产量居亚洲第一,三峡开发总公司发电量、宜化磷酸一氨、兴发三聚磷酸钠等11个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化工、电子材料、装备制造三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打造之中。

  二、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宜昌市继建设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后的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要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必须着眼于更高的目标、更好的质量、更快的速度,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明确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首先就是要着力打造“三个中心一个龙头”: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和三峡旅游龙头。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宏观环境多变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影响,经济运行在连续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金融机构存款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56亿元,同比增长1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23.5亿元,增长3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2亿元,增长24.6%;外贸出口额9.05亿美元,增长48%;直接利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52.2亿元,增长22.8%。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列武汉之后,居全省第2位。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化危为机,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弯道超越”,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4.5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3.9%)水平。1至5月,规模工业增加值192.1亿元,增长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8亿元,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4亿元,增长13.7%。

  (二)推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一,坚持好中求快,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着力优化经济布局。坚持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全力打造沿江“百里工业走廊”。我们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着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沿江地区的区位和基础优势得到较好发挥,正在形成全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

  二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已形成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努力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标准,加快建设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三是着力抓好区域统筹。坚持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两手抓,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围绕打造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加强财源建设等重点,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市有5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前20名,4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4个县市区全地域财政收入过10亿元。坚持以体制创新为着力点,着力打造城区经济龙头。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2.2%,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是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突出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十五”期间相比,全市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了29.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7.2%。2008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5.1%,比2004年上升近31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卫生城市行列。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政府转让产权、企业转换机制、职工转变身份,走出了一条在转让政府产权中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在转变职工身份中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在转换经营机制中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子,培育了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骨干国有企业。宜化集团进入全国石化行业20强、中国企业500强,兴发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磷精细化工出口企业,安琪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生产企业。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新途径,在全市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三是提升城市品味。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推进城市建设的旧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用市场办法筹集资金建设城市的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城市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品味提升。近几年,全市通过市场筹措资金60亿元,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60个,城区道路里程新增100多公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四是推进行政服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实行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对外、一套数据审批、一次现场勘查、一次集中会审,优化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办理时限。开辟服务企业、促进投资的绿色通道,对于一般审批事项,要求马上就办、限时办结;对于紧急事项,要求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打破常规、特事特办。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城乡全覆盖。全面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二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卫生保障体系,全市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建立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建设新村集中安置、就业培训、留地发展等办法,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我们制定实施了统筹城乡就业、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再就业。200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8.7万人。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相继组织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公共图书馆网络工程。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骨干,基本建成与宜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文化设施网络,让基层群众切实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