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题 > 正文
1984年11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阅兵一个月之后,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决心:大裁军。他说:这次阅兵,国内外反映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八十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裁军百万 中国走上精兵路
刘守义
1985年由邓小平领导的百万裁军,不仅使人民军队在精兵、装备、合成和效能上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和平进程。
更令人振奋的是,与裁军同时进行的人才战略、
信息化建设、装备现代化建设等重大措施,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没有因裁减员额而减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向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军队的目标奋进。
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
1981年,77岁的邓小平,几经推辞,最终还是服从中共中央的决定,出任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
同年9月,在观看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某地举行的
军事演习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编制,实行“消肿”以节省开支用于现代化装备。
精简整编沿袭几十年的中国军队体制,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总员额由550万整编至400万。然而,这次整编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放军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70年代,总员额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军队整顿工作的过程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问题的解决要从“消肿”切入。从1981年到1984年,办事一向果敢利落的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精简掉了200多万员额。但是,400万的军队规模,依然使中国不堪重负。
为什么人民军队的编制和员额几经缩减,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其最大的障碍在于长期形成的“战争不可避免”的陈旧观念。
作为最高统帅,邓小平纵观全局、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分析,修正了延续多年的战争迫在眉睫的判断,果敢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延缓。
1984年11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阅兵一个月之后,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决心:大裁军。他说:这次阅兵,国内外反映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1985年成为中国的裁军年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他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邓小平还说:大家很关心军队的建设,关心军队装备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也涉及大局。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但是,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可以从外国买,更要立足于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设计出好的飞机、好的海军装备和陆军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于是,1985年便成为中国的裁军年。
这一年,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机关人员精简了近一半;原有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战士担任,官兵比例达到1:3.3。
当1986年“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到1987年,这一世界上少有的百万大裁军顺利地完成。
百万大裁军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四化建设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和平的诚意,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赞扬。
几年后,世界各国政治家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时,仍赞不绝口。
巴西前总统萨尔内说:我认为邓小平是一位时代的伟人,是为了世界和平奋斗的重要人物之一。人类希望世界和平稳定,中国是一个为之奋斗的国家。无论从中国的立场还是世界的立场出发,邓小平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慈不掌军”和“不握手会议”
邓小平从事过很多工作,但他却说:我不过是一个老兵而已。就我个人来说,我真正的本行是打仗。不过,我没有军衔。
在部下将领们的回忆中,战争年代的邓政委,不怒自威、治军严厉是出了名的。邓小平自己也深信“慈不掌军”这个道理。在他当年战斗过的大别山区的黄冈县,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邓小平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发现一个军人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马上派人调查,果然来路不正。此人是一个副连长,立过战功。邓小平经过反复权衡,最后决定必须严肃军纪,枪毙了这个违纪的副连长。
邓小平带兵时,喜欢开“不握手会议”,哪怕是部队打了胜仗,如果出现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纪律露出了松懈的苗头,他开会时绝不同手下的纵队司令员们握手。
时代变迁。战争年代里,邓小平带出的是威武之师。和平年代里,邓小平带出的是精锐之师。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均走上压规模、上质量的精兵之路。裁军不仅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关乎对新军事变革的反应。
继邓小平之后,中国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1997年,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郑重宣布:“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6年之后,2003年9月,江泽民再次宣布裁减军队员额20万。200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裁减员额20万的任务。裁减员额后的中国军队总规模为230万人。
如今,2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领导的百万裁军的影响已跨越国界、跨越时空。如果中国不率先裁军,很难想象其他大国敢于迈出裁军的一大步。如果没有当年的“消肿瘦身”,就没有人民军队今天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