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做融资的,我们希望当地政府更需要我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理解中国现在比较关心水价的调整,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水价上涨与外资无关”
■“污水处理的价格肯定会提高,因为现在的价格太低了”
今年,随着国内十几个城市水价上调,关于洋水务是水价上涨背后推手的传闻,开始此起彼伏。身陷舆论漩涡的洋水务高层,他们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呢?
8月31日22时许,香格里拉大饭店。前来参加东北亚博览会的法国苏伊士环境(中国)执行董事、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仕达,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认为,中国城市水价上涨与外资并无关系。
发展重点在特许经营权项目
记者:众所周知,作为欧洲三大水务巨头之一,法国苏伊士环境已进入中国,请问目前在中国投资的状况如何?
郭仕达:苏伊士环境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得利满公司做工程,在中国设计及建造了200多家水处理及污水处理厂。第二块是升达公司,搞垃圾处理,它的项目在内地不多,在上海有一个,在港澳台有比较多的项目,包括处理工业废物。第三部分是最大的一块,这是由苏伊士环境和香港新世界合资组建成的中法控股,双方各占50%股份。在中法控股下面,共有三块,一个是澳门电力,一个是澳门自来水,还有一块最大,就是中法水务,中法水务在中国内地有22个投资项目,现还在不断地扩展。
记者:现有22个投资项目,是否代表中法水务已进入中国内地22个城市?
郭仕达:不是,有的城市可能会有几个项目。
记者:苏伊士未来在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郭仕达:得利满会继续做工程,升达和中法水务则继续在城市中发展,主要是选择一些有特许经营权的项目。
关注吉林工业园区水项目
记者:这次苏伊士环境这么高规格的管理层过来,是不是预示着苏伊士环境将来在东北有投资的可能性?
郭仕达:有可能,我们也在寻找一些有潜力发展的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一个眼前就能签约的项目。
记者:但我记得,去年曾有媒体报道,郭先生说苏伊士环境不打算再在东北地区投资,这是真的吗?
郭仕达:这个报道不属实。我曾说过,我们的发展重点在江苏等比较发达的地区,但如果东北有合适的合作项目,我们当然也会来投资。就是这个原因,我们才来参加东北亚博览会。
记者:这是第五届东北亚博览会,我发现欧洲两大水务巨头,法国苏伊士环境和法国威立雅的高层同时来到长春,您怎样看待这个巧合?
郭仕达:这也很正常。
记者:难道这里面没有透露出一些其他信号吗?
郭仕达: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记者:苏伊士环境在吉林省寻找的项目,重点在哪一个业务领域?
郭仕达:现在有很多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吉林,我们对工业园区里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比较感兴趣。
记者:吉林省与苏伊士环境合作的基础在哪里?你们是如何挑选投资对象的?
郭仕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的水量需求要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就像我们在重庆投资,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另一个条件是,我们既要和当地的自来水公司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也要跟当地的政府有一个良好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我希望当地不仅需要我们的资金,如果只是需要资金,那可以去找银行,我们不是做融资的,我们希望当地政府更需要我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水价上涨非外资因素
记者:今年,中国有十几个城市水价上涨或准备上涨,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外资进入这些城市水务集团的原因。因为国外水务企业在向地方政府施压,促使水价上涨,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郭仕达: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最近有个调查,发现没有外资进入的城巿反而比有外资进入的城巿水价的涨价比率还要高。中国法律规定,自来水的价格,公司说了不算,一定要政府批准,走完一系列程序,才能批准价格调整,这不是公司能左右的事情。我理解中国现在比较关心水价的调整,但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水价上涨与外资无关。不管是有外资进入还是没有外资进入的城市,今年都有一些城市在调水价。同时,你也要看到历史背景,这些城市很长时间没有调整水价,这也是中国调整水价的规律,并不是说年年都要调。
记者:您说的这个调查,是谁做的调查?什么时间做的调查?
郭仕达:是早前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做的一个调查。现在中国政府部门也在做调查,看看是不是外资企业进入,引起了水价上涨。事实上,有外资的地方,水价上升的幅度,可能还不如没外资进入的地方水价上升幅度高。
原因是外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高、成本控制能力强,没有外资的地方,成本控制能力不强,水价会涨得更多。
记者:您认为中国水价高吗?
郭仕达:从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来看,水费支出只占很小一部分,调一下,大家应该也能承受。另外,污水处理的价格肯定会提高,因为现在的价格太低了,但这个价格上涨,更不能说与外资进入有关系,因为很少有外资进入这个领域。
记者:能否预测一下,最近3年之内,中国水价变化的趋势?
郭仕达:从历史来看,水价是几年调一次,今明两年还会有一些城市调价,调价之后会经历一段平稳期,然后再调。中国应该考虑借鉴欧洲经验,比如英国和法国,它们的水价每年都根据不同的因素有一定调整,幅度非常小,他们不像中国这样,水价好几年不变,总是平的,然后突然某一年提高很多,给人们感觉不是很舒服。如果像欧洲一样,一点一点地调,老百姓会更加习惯。
本报记者 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