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牧之:中日关系需要全方位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17:13  《环球》杂志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麻省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周牧之

  开完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回到美国后,吃惊地发现无论是在华盛顿,还是在波士顿,见到的官员、学者都十分关注 这一远在亚洲举行的论坛,综其所云为以下两点:一是中日关系的起伏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对亚洲政策的重要因素;二是中日之 间的这种由民间主导、政府参与的囊括政界、财界、学界、舆论界的全方位高层对话,不仅是中日之间过去不曾有过的,也是 中美之间所没有的尝试。

  中日关系近年的起伏跌宕源于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剧烈反应,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中国的崛起虽然给日本带来了巨大 经济利益,但也改变了日本在国际舞台,特别是在亚洲的角色。日本的政界和舆论一方面开始承认与中国的互惠关系的重要性 ,但却更加敏感和渲染中国崛起对它的负面影响;第二是对于中国成长的持续性和巨大性认识不足,大部分日本各界领袖还没 有真正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的持续性,认为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停滞甚至陷入混乱;第三,面对日趋强大的中国,侵华历史问题变 得更加敏感。交往的扩大也增大了现实的摩擦;第四,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日本缺乏明确的战略。一方面政府提出要与中国建 立战略互惠关系,另一方面却在防卫等领域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国粹主义思潮更是猖獗。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靖国神社参拜更是把中日关系推入了邦交正常化后最低谷。一时间两国政府外交陷入僵局, 国民感情异常严峻。在这种形势下,2005年初,一些有志同仁与笔者商议发起建立一个以中日各界领袖交流为目的的新平 台。这一倡议首先得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的支持,由中国日报社、北 京大学和日本言论NPO主办的北京·东京论坛由此诞生。

  北京·东京论坛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精英对话平台。首先它是一个领袖论坛,旨在汇集各界领袖,通过全方位的对话推 动相互了解,营造互信,促成对中日关系的战略性应对;其次是通过讨论传递正确的信息,理解对方的思考和战略;第三是促 进形成有利于日中关系的舆论。论坛通过汇集众多媒体领导和舆论领袖,讨论舆论对日中关系的影响,形成负责任报道中日关 系的舆论力量;第四是对亚洲的未来进行坦诚地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亚洲分工合作的深化无疑正在改变亚洲的格局,如何共同 描绘和创造双方都能接受的亚洲未来,是论坛的一个重要使命;第五是通过各界领袖对中日关系中重大问题的沟通,寻找解决 这些问题的途径,将问题变成形成合作机制的契机。

  第一届论坛于2005年8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面对当时险恶的中日关系,双方有识之士通过坦诚而尖锐的 交流,就改善日中关系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相互表达了解决日中关系危机的诚意。

  第二届论坛2006年8月3~4日在东京举行。这一期间正是小泉有可能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同时日本自 民党总裁大选在即,中日双方都高度关注日本未来首相对中日关系的态度之时。当时的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带领后来安倍内阁的 主要成员到会论坛,首次表示了他重视中日关系的对华政策,并给中国的参会要人明确信号,就是未来的安倍内阁决定改善中 日关系。

  第二届论坛对沟通安倍内阁与北京之间的信息,促使安倍上台后迅速访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在安倍给第三次 论坛的书面致辞上也做了肯定。两天的会议期间有上千人次到会,气氛热烈,形成了一股迫切改善中日关系的强烈氛围。

  今年8月28~29日第三届论坛在北京举行。分组会发展到“中日关系与亚洲未来”、“中日金融体制与货币政策 ”、“中日相互理解与媒体的作用”、“亚洲的安全保障与中日关系”、“中日经济交流与利益互惠”、“地球温暖化”等六 个,就这些领域如何创造中日合作机制,进行了积极探讨。论坛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进化。

  用陈昊苏会长的话讲,“北京·东京论坛三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就是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努力结合起来,所谓远大 的目标就是致力于中日关系的良好互动,走出困境,进入平等互信、互相合作的美好前景。所谓务实的努力就是认清面对的现 状,承认矛盾和差异,采取务实的讨论,对充满挑战的现实施加积极的影响”。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