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突围:从实践趟出更适应现代竞争的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4日14:18  中国改革杂志

  当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从低利润的加工制造走向产业链上游、从没有技术含量的家庭作坊向新兴产业转移时,落后的发展方式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应该是温州人从实践中趟出来的一条更适应现代竞争的新温州模式。

  温州突围

  文/刀锋

  温州人的财富和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全球闻名,然而在金融危机硝烟正浓时,他们交出的答卷却名落孙山:上半年,温州GDP增长只有可怜的2.5%。远低于全国的同期水平。于是各种猜测浮出水面:温州已经走向没落?温州模式已经过时?温州人的财富只是昙花一现?这只是温州的个案还是所有类似城市的共同命运的答案?这成为经济学界普遍的疑虑。

  危机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说这次金融波动是危机,那么什么时候没有危机呢?”深思过后,一位温州老板如此回答记者关于金融危机的感受问题。

  正如“在鱼的眼里没有水灾,在骆驼的心里不会有旱灾”一样,对于一直身处各种危机中的温州人来说也无所谓危机。

  刚刚过去的莫拉克台风再一次掀翻了温州人家的屋顶,冲毁了他们的厂房、破坏了他们的农田养殖业时,温州人一如既往地有序自救。事实上,每年台风都会给温州造成几十个亿的损失,只不过莫拉克的破坏力更大一点而已。

  金融危机也是如此,相比于改革开放前昔,做生意赚钱还要经常面对坐牢杀头的威胁,金融危机不过是市场的波动,正常得很,有什么好惊慌的。

  在温州采访时,从来没有哪位企业家主动提起金融危机,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们大都要想一想后才能回答,哪些困难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哪些举措又是专门针对金融危机的。在他们的眼里,问题来了想办法解决就是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与以往遇到的困难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前世不修,生在温州,十二三岁,外出谋生”。这首打油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温州的贫瘠。这里的山什么也不产,这里的海只提供一年几次的台风,唯一的一条水路还是死路。因此,为了填饱肚子,温州人什么苦都肯吃,什么罪都可以受。温州人赚钱的本事如同仙人掌一样,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春风就变绿。因此,他们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

  现在面对任何挫折,温州人都平静从容。“我们现在拥有财富、人脉资源以及经验,比起当年创业时只有一张嘴两只手来讲,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一位老板反问。

  温州人生来如草根一样,既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没有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也没得到多少政府的投资——因为远离中央政府又属于备战区,国家十几年的投资只有6个亿。所以温州人不看人脸色,不敬畏权势,也不心存幻想指望任何人,当然也不抱怨,永远都只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此次台风又是这样,没有几个人想到要援助受灾的温州,“只有靠自己才有活路”,温州人接受起这个事实来理所当然,据悉,温州有一个小镇被淹在1.5米左右的水中。但是抢在台风来临前,人员转移的差不多了。这是多年台风洗礼的训练有素。

  温州人的危机感一直在血脉里流淌,因此,温州人的致富之路没有尽头,即使已经身家上亿的企业家们也多半是精瘦敏捷,满面警醒,与在北方经常见到的大腹便便迟缓放松的富人差异显著。

  在温州,企业里的工人、开出租车的司机几乎全都是外来打工者,因为本地人几乎不会给别人打工。半年前,小魏的家庭作坊关门了,在市政府当了半年司机之后,小魏已经于日前递交了辞职报告,很快他的新生意就要开张了,虽然只是一个门店,但也是自己做老板。小魏的选择也和大多数温州人一致。这使生活在温州的外来人口高达几十万人。

  一位美国人感叹在美温州人的执着时说:“他们情愿在街头卖东西,一天到晚被警察追,也不愿进制衣厂。”事实上,自己创业当老板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但这是温州人自己的选择,也是他们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阵痛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七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的企业赚的是管理的利润;九十年代前后企业赚的是经营的利润,现在只有赚取合作的利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洪振宁的观点清楚地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企业的发展路线图。更是企业生存发展,求取利润最大化的标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只有赚取经营利润的企业才是时代的弄潮儿,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温州经济的特点恰恰就是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

  在温州,14万购销员大军是温州经济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在当地大都文化较高(初、高中文化)、年富力强(2 0-40岁),他们跑了千山万水、签订千万张合同、组织千万家生产、开辟千万种财路……有人形象地评价他们为“工蜂” 。他们使温州的小商品成为温州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的支柱。他们的带头,让温州仅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

  这与苏南模式中只靠一两个能人的出现,带动地方经济也大相径庭。

  目前,温州市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的税收、外贸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99%、96%、75%和95% 。

  然而,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今的温州模式已经限入困境,大量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生产的轻工产品,毛利只就有5%左右。而真正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很低,10%都不到。

  其实早在2000年开始,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就开始陆续倒闭,打火机厂商在上个世纪末鼎盛时期3000 家之多,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断萎缩,一直到目前只剩下不到100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金融危机只是让矛盾更加集中更加快速的显现”。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到了2007年初,在金融危机还没有被普遍认同时,这种倒闭的情况已经开始加剧,2008年末,温州一个政府部门经过对25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29%的企业开工不足,属于半停工的状态,有10%的企业完全停工,这让民营经济占比高达80.9%的温州市经济面临空前的压力。

  “这些才是危机的根源,外部的环境不过是外因。”温州人并不惊慌,倒下的都是没有竞争力的小企业,那些有规模,有技术含量,早早觉悟开始转型升级的企业则更加强大更有竞争力。

  温州优秀的企业美特斯·邦威在2005年销售额30个亿,一共卖了5千万件衣服,一件才60块钱,但是有21 00多家广东厂商为他做衣服,“2700多个销售专卖店,其中1982个是人家帮他卖的加盟店,自己打品牌的自营店不到15%,因此,他们得意地宣称,邦威邦威,你帮我威。

  学他的榜样,温州很多传统企业都是只有一间办公室,生产外包到苏州、东莞、甚至非州去了。“我们只是把自己的短板交给别人做,那是别人的长板,然后我们组成一个盛水最多的木桶”,一位企业家得意地介绍。

  如果用标尺来衡量,现在是赚取合作利润的时代。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其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产业都是一样,最后总会集中到几个大企业那里”,洪振宁指出,这是规律性的东西。假如总是分散在几千个企业手里,说明那个地方一直是落后的,发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如果温州的鞋企也只剩下100多家,那说明温州真的先进了。

  因此,温州目前的阵痛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从低利润的加工制造走向利润丰厚的产业链上游、从没有技术含量的家庭作坊向新兴产业转移时,落后的发展方式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应该是温州人从实践中趟出来的一条更适应现代竞争的新温州模式。

  突围依靠内在动力

  即使未来是光明的,但是目前的困难也不能任其发展,温州市政府在对1852家企业的调查中得知,当前企业最大的难题是订单不足,这样的企业约占六成。其中鞋、眼镜、打火机等出口导向型企业反映的出口订单不足占了八成左右。

  针对这一现实,温州市政府牵头从拓展市场方面开始四面出击。以前温州外贸市场以欧美为主,现在逐步拓展南美、非洲、中东等,现在看来效果良好。有些温州企业已经在美国收购了一些汽模配的企业。皮尔卡丹的收购更成新闻热点。

  “只有温州人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联合起多家企业共同投资一个大项目”,洪振宁自豪地介绍。这份胆量和互信,其他地区的同行望尘莫及。这也是他们得以在全球市场上不断掀起经济风浪的底气。

  与拓宽外贸市场相比,温州更重视扩大内需市场。“我们要在全国100家大城市建至少100家温州精品专卖店。通过这些窗口将温州的高档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其次,温州市场政府还鼓励名品进名店”,温州经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鼓励温州已经打响品牌的产品进入各地最有名的商场。比如北京的百货大楼这样的商场。

  温州人在打开内需市场上的优势无法复制。因为温州780万人里有280万在全国各地经商,此前很多温州的产品都是通过在外的温州人源源不断的销出去的。这个资源和网络是其他地区的企业没有的。

  有人评价温州人具有蜘蛛的属性,善于织网。如果你拿着温州的身份证,到了美国下了飞机后哪怕你一文不名,也可以立刻打个车到温州人聚居的地方,一定会有人帮你付清车费,然后将你安排在一个温州人开的小餐馆打工,过了个把月,大家通过对你的观察认可了你确实是温州人,还可以集资帮助你成为小老板。当然还款时是有利息的。温州人做事明明白白,帮忙是帮忙,生意是生意。

  温州人这份内在的力量在融资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温州700亿的民间资本让许多没有抵押却优质的小企业避免破产的命运。

  在温州,有闲置资金的人将钱放在一起,有人需要钱时,只需写个纸条签字确认借钱的事实就可以把钱拿走了,当然他要付出远远高过银行的利息,但是在银行一是没有抵押很难借到钱,二是如果只是周转个三五天,银行的钱到的也不及时,所以不能不论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温州,没人借钱之后敢于赖账不还,如果这么做了,就等于“自绝于人民”,他在温州人的圈子里将寸步难行,再也不会有人和他打交道。在温州口碑的威力无与伦比,这份约束胜过法律的威慑,因此,有人笑谈,温州人敢犯法,却不敢赖账。

  当然这份由诚信和互助凝聚起来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无法保全所有的企业,更无法避免金融风暴的洗礼,但是他们是温州经济血脉之源。有了这份力量,温州经济将永不枯竭。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