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来北京发展的新疆人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7日17:17  《小康》杂志

  库尔班大叔在北京

  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曾是一个传奇,60年后新一代的库尔班们怀揣梦想,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北京生活。

  文图 本刊记者 刘彦昆

  北京牛街礼拜寺,位于宣武区牛街18号,是一座中国古典宫殿与阿拉伯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 (公元996年),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最为著名的清真寺。

  8月7日是星期五,伊斯兰教的“主麻日”,中午时分,男性穆斯林陆陆续续走进这座寺院。“主麻”一词是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在伊斯兰教教义和历史上,“主麻日”一向被视为尊贵之日。

  主麻日的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寺管会主任韦春杰说,每逢主麻日,都会有1000余名穆斯林来这里做礼拜,其中回族最多,维吾尔族人约有150名。为了表达对真主信仰的虔诚,礼拜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提前到礼拜寺里沐浴,修整仪容。

  每个周五,艾合买提都来这里做礼拜。他的汉语说得不流利,为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名字,他会掏出身份证,身份证显示,他32岁,来自新疆喀什。26岁的艾里和25岁的乌马儿是艾合买提的同伴,艾里说,他们一伙共5人,两个月前才从喀什来的北京,在潘家园市场做和田玉生意。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的印象很不错,“能赚到钱的地方就很好。 ”

  阿布拉走过来,跟艾里、乌马尔用穆斯林礼仪打招呼,握手后,再虔诚地把右手放于胸前,身体微微前倾。阿布拉3 9岁,也是喀什人,目前住在南四环一带,从牛街到他的住处,有20多公里。阿布拉是2001年来的北京,做厨师,9个月时间就赚了2万元钱,用这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卖羊肉串、馕包肉等地道新疆美食,每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现在,阿布拉正计划着开一家200平米的大餐馆,11岁的小儿子也已在北京上学,阿布拉说,他喜欢北京。

  开餐馆,或在新疆餐馆里打工,是这些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人选择的最为普遍的谋生方式。

  伽师餐厅里的小伙子们

  海淀区小西天一带,有一片大的社区,路边是各色小摊小铺,人们在路边喝啤酒,吃烧烤,直到深夜还灯火通明。新疆伽师餐厅处于文慧园斜街的路口,是这块地段里最为红火的餐厅之一。

  下午4点,伙计们正忙着打扫,为晚上的营业做着准备。阿嘎是服务员,18岁。客人点菜,他是用维文记下。伽师餐厅的营业会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餐厅为阿嘎及其他伙计们租的住处就在附近。下班回去,次日上午再过来,生活就这样周而复始。

  阿嘎的哥哥土尔逊也在这家餐厅打工,是店里的厨师,在所有伙计中工资最高,3000元/月。按照店里的工资标准,阿嘎这样的服务员每月只有1000元,烤羊肉串的伙计每月1500。他们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

  二十出头的艾斯卡尔是这家餐厅的“小老板”。他的餐厅雇了16个伙计,全部来自喀什伽师县,阿嘎和土尔逊两兄弟还是他的表弟。艾斯卡尔身穿一件鲜红T恤,长得十分结实,他说餐厅真正的主人是他的三哥,因为哥哥回新疆办事,他就暂时代为管理餐厅。

  艾斯卡尔的三哥艾利,40岁,在北京做生意有25年时间,在这里,他已经有了三家同样规模的这种餐厅,两家开在小西天,一家在北三环双安商场附近。艾利在北京买了自己的房子,6个孩子都在北京读书,现在放暑假,孩子们都跟着艾利的妻子回家乡去了。

  4年前,艾斯卡尔开始了拳击训练,成绩突出,曾得过北京市80公斤级比赛亚军。

  对于艾斯卡尔来说,天地迅速广阔起来了,他结交了很多汉族朋友,闲暇时,他会跟朋友们一起去后海、三里屯去喝喝酒,他非常喜欢北京的生活。

  来北京看天安门

  艾斯卡尔来自喀什乡下,这是一个大家庭,83岁的父亲和75岁的母亲共养育了11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

  艾斯卡尔的哥哥姐姐大都外出做生意,三哥艾利之外,二哥也在上海做餐饮,五六家餐厅,规模也不小。只有四哥还留在村子里,耕种着30多亩土地。

  不少亲戚也投奔到北京来,1995年,在距离小西天不远处的新街口东街,艾利帮助姐夫赛米开了一家名为“新疆喀什美食”的餐厅。在北京,赛米从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葡萄干起家,新店开张的那天,身上仅剩65元钱,他还是用这些钱买了面和蔬菜,当天的进账就有2000多元。现在,赛米在北京已经开了4家餐馆。

  赛米的父母近来身体不好,他把生意托付给维族朋友伟力,回新疆探亲去了。伟力操着地道的京腔,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面孔,仅凭言语,你很难判断出他属于哪个民族。

  伟力的家乡在新疆库尔勒和硕县,读小学时,语文课本的封面是一张天安门城楼图片,这让他心驰神往。靠给人放羊、挖干草,伟力挣了不到200元钱,连跟家人打个招呼都来不及,他连夜离开家,先是“蹭”进运送物资的大卡车里,到4 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又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一张60多元的车票和72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把这个胆大妄为的13 岁男孩送到了北京,而所有这些的动力仅仅是想“亲眼看一看天安门”。

  但伟力的北京生活并不浪漫,看完天安门后,他发现连买一张返程车票的钱都没有了,只能在地下通道里过夜,后来留在一家餐馆打工。那是1990年。

  1993年,伟力偶遇在北京开餐馆的姨母,于是在她的店里干了5年,他学会了炒菜的手艺,店里的灶台面对大马路,车来人往,伟力有一种能把这些客人招揽进店的本领,后来,因为不满每月只拿400元的微薄薪水,伟力赌气离开了姨家。这是一段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时光,身无分文,蹲在阜成门一个地下通道里,3天3夜,不吃不喝,直到一个好心肠的阿姨路过,给他买了4个汉堡与1杯可乐,还送他100元钱。

  往后的日子里,伟力卖过羊肉串,贩卖过鱼和贩卖过鸟,倒腾过葡萄干与盗版光碟,迷恋过赌博机,经历过“城管来了就跑”的生活,直到2001年,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现在的老板赛米,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伟力的汉语能力是自己刻意训练出来的。刚来北京的时候,伟力住在天桥附近的大杂院里,大爷大妈热心教,他也乐意学。闲下来的时候,他还会仔细盯着身边聊天的人,用心记下发音口型和表达方式,回家再照着镜子一遍遍模仿练习。汉语练得差不多了,渐渐结交了不少汉族朋友,“我的汉族朋友更多些,跟他们聊得更深一些。”伟力说。

  19年时间里,伟力只回过3次新疆,“最多二十几天就回来”,他更习惯的是在北京的生活。伟力笑着说。不变的是信仰,每个周五,他都赶去附近的清真寺做礼拜。

  赛米在北京的4家餐馆,共30多个伙计,全是喀什人。伙计们每月能赚一两千元,自己花费不多,钱寄到家里,在新疆的家人用这些钱,可以做很多事情,伟力说,赛米相当于养活了30多户人家。

  按照伟力的说法,这些年新疆发展得很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北京学了手艺,再返回老家做买卖。伟力自己的打算,是到明年6月,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在北京的历练让伟力雄心勃勃,“把新疆的羊皮引进到北京,再把北京的服装运到新疆去。”

  “我要在北京生活”

  在伟力的记忆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甘家口、增光路一带,曾有一个“新疆村”,在京经商的维族同胞多聚居于此,据说多达两三千人。后来随着城市改造,这些维族同胞也分散开去,他们的生意,现在已经做遍了全北京。

  从甘家口大厦出发,由南向北,沿着三里河路向前步行七八百米,就是新疆驻京办。虽然曾经的“新疆村”不见了,但这里仍是维族同胞的一个聚集地,在这里,有清真食品,有熟悉的乡音,还有同样怀揣着大城市梦想的同伴。

  新疆饭店在驻京办院内,这是一家四星级酒店,副总经理张晓玲说,300多名员工中,有30多人是维吾尔族。

  22岁的阿里木江是阿图什人,装扮时尚,是饭店里的“明星”,因为“有艺术天分,”参加过选秀节目,还常常拍摄平面广告。而他的本职工作,是在酒店里做迎宾工作。

  阿里木江从小就喜欢唱歌,每天都在电视机前观看各种汉语电视节目,他学习汉语歌曲,还学会了汉语。2003年,他16岁时,给CCTV同一首歌栏目写了一封汉语夹杂维语的信,希望这个节目能到家乡演出,他想亲眼看看那些每天都在电视里陪伴着他的明星,信没回音,他不死心,跟母亲要了几千元钱,独自一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在北京街头,阿里木江打了3个小时的电话,终于以“热心观众”代表的身份与他喜爱的明星们一同登台。2006 年,他正在乌鲁木齐读大专,央视《非常6+1》节目到乌市选秀,他被选中,再次来到北京,虽然比赛成绩并不理想,但他从此就在这个城市留了下来,他下定了决心,“我要在北京生活”,之后他找了新疆驻京办的这份工作。

  多一种路径

  阿里木江的好朋友热依拉——一位面容清秀的维吾尔姑娘,21岁,是汗腾格里餐厅的领位,按照饭店里的说法,“ 只有最美丽最有气质的的姑娘才能站在领位的位子上”,她是4年前来的北京,原因是“向往这座大城市的生活”。

  新疆饭店这个圈子对于这两个年轻人都似乎有些狭小了。“现在我知道哪里能吃到清真饭,哪里能买到喜欢的衣服,我想走出去尝试新的工作”。阿里木江说,“以前学习汉语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听懂我的歌,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外语,到更大的平台上发展。”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因为一旦从饭店里走出去,“不知道这个社会能不能给我们平等的平台和机会,”也担心被误解”,“汉族的同事有了新想法可以马上辞职离开这里,我们可以吗?”

  作为同龄人,来自新疆和田皮山县的艾合买江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径,他是教育部“内地新疆高中班培养计划”的受益者——从2000年开始,针对新疆地区的高中生,教育部开始实行这个教育计划,民族地区学生在经过考试选拔后可以到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免费接受更为系统和先进的高中教育。

  5年前,艾合买江劝服了流泪的母亲,离开家乡,开始了在内地求学的生活,目的地是深圳,“又害怕又期待,”艾合买江回忆说,那时候他只有16岁,在特区的求学生活很顺利,后来,艾合买江考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是大一学生。

  在这所大学里,艾合买江的人缘很不错,当上了班长,还是一名出色的篮球队员,这个眼神清澈的男孩的叙述里几乎全是愉快的记忆,“跟汉族朋友也都处得非常好。”

  仅有的一次例外是一次乘坐公交车,艾合买江刚上车,就听到后排几个人在小声地嘀咕:“新疆小偷上来了,小心点 ”,他心里难过极了,这时,刚好有个人上车,找不到零钱,艾合买江赶紧帮忙垫付了。

  “一些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新疆人的全部,”艾合买江态度诚恳地说,“我只想证明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

  他们在北京的生活,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没有太大不同,在忙碌拥挤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梦想、有友情、还有一点点浪漫。

  在这里,有清真食品,有熟悉的乡音,还有同样怀揣着大城市梦想的同伴。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