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乐观: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时代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8日12:16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联合中国广播网为您推出的建国60周年系列访谈之共和国文本。今天我们要采访的是著名音乐人乔羽老师。

    ·这首歌词由心而生

    乔老师,我们所有人都会唱您写的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现在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乔羽:1954年的歌。

  主持人:现在2009年。

  乔羽:54年了。

  主持人:一首歌能流传54年,真得是太少见了。

  乔羽:没有,不少见,50年代的歌,现在唱的还有好多。

  主持人:但是像这么脍炙人口的也很少。我们注意到这首歌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歌,当初是怎么机缘,这首歌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歌?

  乔羽:长影那里有我很多的老朋友,他们拍电影需要歌,经常找我。拍《祖国的花朵》的时候,当时的导演是严恭和苏立两位,找到我说给我们写首歌吧,我那个时候也年轻,才20多岁,就跟他们去了电影的外景地北海公园。在电影中和歌曲中提到的荡起双桨其实就是在北海。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其实就是北海的写真。在影片中的一群划船的人里面还有我呢。

  主持人:一不小心当了群众演员?

  乔羽:对,我们当群众演员,当时非常自然,也很随意。

  主持人:你能讲讲这首歌词是当时在什么心情下创作的么?在创作中是刻意的还是比较随意的?

  乔羽:这个歌是为这个戏专门写的,因为场景是这个场景,我想那干脆就划船吧,实际上这是船歌。

  主持人:划船时候适合的歌曲,荡起双桨。老中青甚至现在一些很流行的音乐人还反复翻唱这首歌曲,这首歌当初给《祖国的花朵》电影配的主题曲,您还记得他们拍《祖国的花朵出于什么原因或者为什么拍这部电影?

  乔羽:那我倒不知道,这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计划,我给长影写的歌很多,长影的电影里有很多歌都是我写的。

  主持人:您当时已经是专业的音乐人了?

  乔羽:对。

  主持人:这个歌里出现的绿树、红墙、白塔,这是一开始就想到要把它写进去的,还是突如其来的灵感,出现这些景物,写在您的词里,大家觉得很舒服,怎么把绿树红墙这些东西放到歌词里来?

  乔羽:这是要写这个歌,而这个歌在这个环境里,在北海公园拍,我是很实际写的,北海中间最漂亮的还是白塔,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碑拓,它是有着倒影,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主持人:这首歌,当时写的时候有没有专门想要营造某种意境或者你想用它反映什么样的意境?

  乔羽:当然根据我的理解,这个歌需要写的很欢快,很自然,不要磕磕绊绊的那样写。

  主持人:您当时恐怕没想过,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或者没有看过,但是这个歌一直流传下来,流传这么广,当时自己不会想到。

  乔羽:当时还真是没有想到。就是导演说我们在这个场景中需要写一首歌,应该怎么写?我说在北海公园里拍,又是小孩都在划船,当然就写“小船儿推开波浪”。

  主持人:创意也是最早来自您的创意,导演没有给您划一个框框,您看怎么写,您再从情节中找灵感。

  乔羽:因为我跟这些导演都是朋友,都很熟的,都没有好像要进行工作了,很严肃在那谈,要怎么弄,都没有,非常自然的。说跟我们写个歌吧。

    ·乔羽:50年代,我仍然向往

  主持人:好的作品都是这么诞生的。有人说这首歌的立意全部在“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为我们创造下这么幸福的生活”,您认同这种评论吗?

  乔羽:这是后来研究者写的,说主题思想在这里。写的时候当然也没想到这个,是非常幸福,非常愉快,就写新中国。那个时候写新中国的歌不多。你们大概不了解,50年代初期,当时整个社会都是这么种情绪,都高兴,后来发生过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我到现在还在向往50年代。

  主持人:大家都很快乐。

  乔羽:都很快乐,互相之间没有任何隔阂的,特别我们这批人一到一块,都是老同志了,都是解放以前在解放区都认得。

  主持人:后来才事情慢慢多起来,50年代是很快乐的,所有人都很快乐,这是您给我们的信息。您当时写这首歌的时候,有没有刻意希望这首歌给某些人或者当时的小朋友一些思考或者启发性的东西,当时有想过吗?

  乔羽:也没有多想这个,就随手想成这样:“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

  主持人:这首歌在当时出来之后,很多人听了之后,当时有没有了解他们的反映?

  乔羽:他们喜欢这个歌,当时整个北海公园都是这个歌,而且游人都学会了。

  主持人:他们是跟着拍电影的剧组来学的,还是跟着其他的小朋友来学的?

  乔羽:那个时期好象北海公园很长的时间,你进去就听着唱这个歌,到后来还唱着。一到北海就听唱这个歌,这是真正写北海的。

  主持人:当时听到大家都在唱的时候,特别你走在北海的时候有没有成就感或者感到特别欣慰,有这种感觉吗?

  乔羽:是,当然是很欣慰了,你写了首歌,结果人家都挺爱听,也挺爱唱,那当然好。

  主持人:这句歌词,“谁为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个歌词有没有真得起到一定的作用,引起当时孩子们或者当时青年人的思考呢?

  乔羽:那我就不太知道了。当时导演也挺欣赏这句,他说你不是这样写的,这是共产党为我们安排幸福生活,没有这事。就小孩之间,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生活”,就互相之间一问一答。

  主持人:比口号式的写法好很多,又含蓄,又能被人接受。另外有人评论,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反映的是50年代中国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就是当时人们物质生活很贫乏,很有限,但是精神生活是非常纯真的状态,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您认同吗?

  乔羽:认同。这个时期,整个的中国都是这个气氛,都觉得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新中国,而且那个时候后来咱们发生一些事都还没发生,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主持人:1954年、1955年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都是怎样的状态,您当时是怎样的状态?

  乔羽:高兴。觉得的确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特别是像我们这种人,都是当年在解放区呆过的,在山里头呆过的,有很多同志都不在了,我们当时进入北京,就觉得这真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生活。一看这里都充满了幸福感,这个口气里就是一种幸福的口吻。

  主持人:是社会安定了,从战乱中走出来了。

  乔羽:对。50年代的中国真是挺好。我到现在还觉得好。

  主持人:让您这么怀念,但当时物质并不富有。

  乔羽:物质并不富有,但是也没觉得物质多困难。

  主持人:所以这种满足感应该是来自于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满足感是对生活的希望还是说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

  乔羽:当然你这么一说,本身是精神生活的反映。他反映是当事人的心态都比较好,不光是我的心态好,整个中国人的心态都好。好不容易打了这么多年仗,打出了一个新中国高兴。

  主持人:这首歌曲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态或者集体的心态的状态。另外你在央视上一档节目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再也不可能有一首让我们漾起双桨了”,您觉得这个时代和上个世纪50年代时期相比,社会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好歌了?

  乔羽:不是不产生这种好歌了,好歌还是多得是,但是这种风格的歌,这种内容的,这种表现手法的,不大容易产生了。因为当时很自然写出来的,这个歌的亲切自然流畅上口,这是这首歌的好处,没有什么刻意的东西,这不是坐在那苦思冥想,硬憋出来的东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共和国文本 乔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