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内堂号大门显赫气派。 |
庭院深深。 |
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黎玉、肖华雕像 |
本报记者张纪珍
编者按:沂蒙是一片红色热土,这片曾经为解放事业做出极大牺牲与贡献的红色土地,其青山绿水间,留下了诸多值得我们重重温与回味的红色足迹。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今天开始,本报在“地理”专栏的基础上,推出大型系列专栏“红色地理”,探访临沂历史痕迹,追寻战争年年代革命前辈的足迹。核提心示
这里,曾经是门庭显赫的地主庄园,诞生养育过庄谦、庄瑶、庄陔兰等一批文人士大夫。这里,更是名留青史的红色圣圣地,当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曾驻扎于此,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于此。
一座庄园,风雨中矗立400年,会隐藏多少传奇?近日,记者走近莒南大店庄氏庄园,探寻一个庄园的百年历史。
发迹
卖烧饼的孩子中进士
深灰的屋顶,洁白的院墙……在莒南大店镇政府驻地,一大片旧式四合院与周围的普通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当年声震四方的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山东省政府旧址暨大店庄氏庄园。
庄氏庄园始建于明朝末年。现有12个院落、500多间青砖瓦房。即使现在来看,这片建筑的规模仍是相当宏大的。但现有的这些房屋规模仅仅是当年的十分之一左右。讲解员钱丹丹告诉记者,最鼎盛时庄氏庄园方圆 7.5公里内宅院相连,大约5000余间房屋。
历经 400年的风雨,昔日这座青砖瓦屋共5000余间的大型明清建筑群,只剩下“四余堂”和“居业堂”两个院落。其余的院落都是今人仿造的,但尽量保持了当时的格局和风貌。
在现存“居业堂”院落里,记者看到,尽管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但青砖青瓦的房屋依然坚固。而石阶、大门、建筑内的各式雕花,无不显示着大院主人当年的阔绰。
庄氏家族自明初从江南迁居莒南大店,刚开始世代为农。这个家族的命运在约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有了第一次大的改变。当时,靠卖烧饼为生的庄谦,因天资聪颖加上刻苦读书,中得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陕西八府巡按。
其后,庄氏族人矢志读书,孜孜不倦者代代涌出,一开读书做官发家之路。庄氏族人们开始借势发迹,广置土地,占山固水,聚敛资产,一些富户开始构筑豪宅大院,随后族人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一处特色独具的庞大庄园群。
鼎盛
七十二堂号名扬全国
据史料记载,庄氏庄园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兴,经过4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民国年间,其势力延伸到鲁、苏、豫、皖四省,成为富甲鲁南、名扬全国的豪门大户。
当年庄氏家族到底有多显赫,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窥见一斑:庄氏家人求学共中有进士10名、举人 20名、拔贡等200余名,民国初年还有8名青年男女赴海外求学。从明末到清末,庄氏七品以上的官员约有80余人,其中职位最高的为巡按、道台等。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庄氏庄园计有堂号150多家,佃户 2000余家,占有土地和山场10 余万亩,横跨鲁、苏两省 7县。
“人走百里不宿别家店,马行百里不吃外姓草”,钱丹丹告诉记者,当时民间这样描述庄氏庄园。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个外地人讨饭被庄家的狗咬伤后,一怒之下出了镇子,这时想大便,但他不想屙在庄氏地里,硬憋着走了一天一夜,实在憋不住了,便在一块地里屙了,谁知一问,这块地还是庄家的。这个故事可能有些演绎成分,却可从中看出庄氏家族的势力之大。
庄氏家族靠收取地租积累资本,从清末开始大兴工商业。著名的“七十二堂号”,也是从这时开始闻名全国。
所谓“堂号”,就是庄氏豪门宅院的名字。钱丹丹告诉记者,一个门户是不能随便就称为“堂号”的,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政治上有基础,再是经济上有基础,三是家里需有佃户和佣人。可以说,“堂号”标志着一个家族的声名显赫。
而庄氏庄园的堂号之多,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庄园共有150多个堂号,其中实力雄厚的有72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十二堂号”。
在大店庄氏堂号中,几乎每个大堂号都有自己的生意,包括贸易公司、钱庄银行、汽车站等,有的堂号还兴文社办学堂,强忍堂还在济南开设了山东省第一家电灯公司。
治家
乐善永年,种德收福
常说“富不过三代”,但庄氏家族为什么能长盛不衰,他们是怎么治家理业的?走在庄氏庄园的砖铺小径上,看到“种德收福、乐善永年”、“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等对联和格言,或许能悟出些东西。
八路军 115 师司令部和山东省政府旧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庄氏家族遵循孔孟之道,把读书做为家族兴旺的基本点。庄氏族人重视子孙教育成为传统,如庄谣之父曾立严规:不许新婚的儿子回家吃住,只许在学堂努力读书。清道光年间,庄在芳立“文昌学社”,庄恩植结“思成学社”,使学塾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光绪三十年,庄余珍首倡“朱陈店中学”,开创办学新风。
如今庄氏后人多在台湾,大约有2万多人,大店还有1万多人。另外,庄氏后人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还有2000多位华侨。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庄氏家族既走出过为政清廉的一批官吏和一些兴办实业的民族企业家,培育出几十位进步的知识精英,但也有一些子孙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流传甚广的“出鹰殡”事件,就是庄氏家族不肖子弟闹出的荒唐恶作剧。
1923年3月2日,大店中和堂少爷庄善昌和仆人外出放鹰捉兔,不料鹰未驯好,直向农舍里的鸡扑去,被前王庄村农民魏学墩一锨连鹰带鸡拍死了。庄善昌暴跳如雷,将魏学墩毒打一顿,不仅让他出钱赔鹰,还逼着魏学墩以葬父之礼给鹰出殡。1943年,中共莒南县委组织群众填平鹰坟,砸断鹰碑。上世纪7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以此事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平鹰坟》,出鹰殡一事从此闻名全国。
新生
山东革命的“小延安”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一声春雷响起,莒南县大店镇的庄氏庄园,演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重头戏。1945年,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省政府。
作为军政要枢办公处,八路军 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也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大店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罗荣桓、朱瑞、肖华、陈光、谷牧、黎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身影,当时在大店就像街坊邻居那样寻常。
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山东省政府旧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庄氏家族比较开明,他们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是“五四”运动的支持者。抗日战争期间,看到八路军真心抗日,时任县参议员的庄孝光和庄氏族长、镇长、居业堂主庄余珍主动将宅院献出。
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是原大店庄氏庄园的两个显赫院落“四余堂”和“居业堂”。刘少奇、罗荣桓、钱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战斗、生活过。
当时省政府和八路军 115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为什么都选择驻扎在大店呢?据介绍,首先是这里的群众基础好,大店在 1940年就解放,是解放最早的地方之一,而且老区群众爱党爱军氛围浓厚。此外,这里战略位置优越,进能攻,退能守,适合打游击战。再就是庞大的庄氏庄园外有城墙,内有深宅大院,里面还有暗道,战略优势明显。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庄氏庄园,既承载着厚重的庄园文化,又铸造过辉煌的红色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进行传统教育、弘扬沂蒙精神的革命圣地,也是红色旅游景点。近年来,曾对部分堂号进行修复,院内绿树鲜花交相辉映,成为人们感受庄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