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破土动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09:24  三联生活周刊

  美国馆破土

  曾经是世博会最热情的参与者,最近几十年却逐渐远离。美国最终搭上2010上海世博会的末班车,预示着这100余年盛会的转机吗?

  记者◎贾冬婷  实习记者◎冯宇辰

  2010和2030年

  “2030年什么样?这就是美国馆要在2010年讲述的。”美国馆副总领事俞天睦(Tom Cooney)兴致勃勃地对本刊记者描述,美国馆确立“欢庆2030”的主题,他称之为“一个可见的未来”。

  这一美国未来的城市梦想由擅长娱乐和体验创意的BRC Imagination Arts设计,由三幕大戏体验美国馆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健康,团队精神,华裔美国人的奋斗和成就。俞天睦介绍,世博会在上海炎热的夏天召开,所以先设计了一个5分钟左右的“前戏”,让刚排队进馆的观众在一个通廊里短暂休息,设置现场音乐,舞蹈,运动,体育……代表美国的城市文化,引入一个美国的小社会。派对之后,进入“主戏”,通过故事呈现四大核心理念,比如讲述美国人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是如何利用团队精神克服的。他觉得有趣的是,“主戏”是四维的,如果片子里下雨,那么展馆现场也会下雨;如果片子里刮风,那么现场也会起风;如果片子里火车开过,现场地板会震动等等。“游客身处2010年,但又在2030年的场景中。”

  “后戏”是游客最自主的一个环节。在这里,将解释如何从2010年预演出2030年的未来生活,展示节能技术、健康技术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要观看的内容,还可以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比如展馆屋顶将开辟农场,种植有机食品。游客可以上去考察,看如何在城市中种出绿色蔬菜,过健康生活。”

  在高潮部分,会有一个欢庆仪式,观众会发现,自己是片子中被感谢的重要嘉宾。俞天睦说,这将再一次把2030年与2010年世博会联系在一起——美国2030年的城市生活,是建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华裔美国人。俞天睦说,他们想要给客人看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比如他太太的父母都是中国人,在新奥尔良出生长大。新奥尔良被称作“新世界”,很多菜受西班牙、非洲和法国的影响,在这里融合为一道特别的菜。爵士乐也一样,是在这里融合创造的新音乐形式。“讲故事的很可能是一个华裔女孩。在她小时候去参观上海世博会,看了很多国家展馆,中国的、欧洲的、拉丁美洲的,得到很大启发,长大后感谢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客人们。通过她的故事来把中美联系起来,把2030和2010联系起来。”

  7月17日,大兴土木的世博会园区里,巨大的中国红色斗拱已经拔地而起,俯视众馆。另一端,中国政府专门留给美国馆的6万平方英尺地块上,2030年的美国梦想终于在一片荒芜中破土,在美国正式确认参展一周后。上海世博会等到了他的几乎是最后一位客人。或许当美国在2030年回顾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搭乘末班车也是一段特别插曲吧?!

  末班车

  正式确认参展时,美国馆刚刚筹资过半。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目标是筹集6100万美元,包括场馆建造、人力资源、运营、展览活动、展后建筑拆卸和物资移除等成本。由于很多企业对美国最终能否参展抱怀疑态度,所以在美国政府最终做出决定前,并不愿轻易表态,以致形成了一个“先达到一半筹款规模再宣布参展”还是“先宣布参展再进行民间筹款”的“美国馆怪圈”。

  与美国的缓慢相比,已有23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早已打破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创下的172个的参会纪录。上海世博局国际参展部部长周峻在强调世博会各参展方共性的同时,也认同美国在参展国中的特殊一面,“就像参加朋友婚礼一样,美国的近邻们很关注它是否参展。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身在漩涡中心,是否参展就更有影响了”。周峻对本刊记者说,基于双方自始至终对其参展的信心,世博会为其预留了馆址,最终等到了这几乎是最后的一位客人。

  据悉,早在2006年的11月,美国国务院就已经为参加世博会的美国展馆征集设计方案了。到2007年的秋天,敲定BH&L公司提出的方案,这家展会公司曾参与超过40座世博会展馆的设计。但由于筹资不顺,选定的方案不了了之。

  2008年3月,距离公开招标截止1年后,美国国务院正式授权非营利机构“上海世博2010公司”独家负责上海世博会美国馆运营事宜。这家机构的两位主要负责人为华盛顿著名的科文杨·柏灵律师事务所(Covington&Burling)前负责中国业务的合伙人艾秋兴(Ellen Eliasoph)和美国华纳公司前高管尼克·温斯洛(Nick Winslow)。今年3月,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中文流利的雷文凯(Frank Lavin)也加入进来,出任指导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执行董事,负责筹款与政府关系。

  “我认为,如果美国不参加上海世博会,将会引发一股敌意的潜流。是不能让它发生的。”雷文凯对本刊记者解释说,美国迟到的一大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处在“风暴眼”的美国公司自顾不暇。另一大原因是去年正值美国总统更迭,需要一段时间过渡。

  “实际上,真正的讨论点是中国和各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规划。”布什政府中负责国际贸易的前商务部长雷文凯显然是筹资的关键人物,他对本刊记者说,与潜在赞助商接触时,他问的第一个问题都会是:“中国市场对贵公司具有战略意义吗?”对大部分美国大公司而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们对于上海世博会有什么具体计划吗?”如果对方回答没有,或者还不清楚,他就会说,那让我先告诉你我们的规划吧。

  在这一过程中,刚刚结束不久且大获成功的北京奥运会也让各公司对马上赞助上海世博会产生疑虑。雷文凯说:“奥运会各届之间是类似的,赞助公司知道会从中得到什么。但是世博会每届之间会比较不同,有多大规模,是否会成功都是未知数,所以我们必须让赞助商相信上海世博会是历史性的一届。”

  雷文凯记得,第一个打破僵局的赞助商是3M公司,之后这一名单就越来越长,百事、嘉吉、金鹰国际集团、百胜餐饮集团、通用电气、美中教科文组织、戴尔、康宁、沃尔玛、英特尔、微软、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雪佛龙、波音……“尽管现在刚刚筹资到6100万美元的一半,何时全部到位还很难说,但最近有很多潜在的新赞助商打电话来问。想一想我们4个月前才从零开始,这个成绩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美国参加世博会独一无二的一点是,它100%利用社会、企业、民众的资源来筹资,禁止政府拨款。这是美国参展特殊性的大背景。”周峻说。

  非公共投资的美国世博史

  俞天睦说,这次美国馆是个公共和私人机构合作的PPP项目(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这不是美国文化之外的解决办法”。“与别的国家不同,我们认为世博会不单是政府的事,私人企业、民间机构、大学等社会所有角色应该携手,美国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属于公共这部分,主要负责公共外交,促进两国关系和相互理解。私人部分交给美国商会、美国展馆公司负责。”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说,事实上,在美国本土举办的第一届博览会——1853年纽约世博会就不是政府而是商界主办的。国会提供了贷款,但之后要还贷。尽管这一届展馆纽约水晶宫明显抄袭了两年前的伦敦水晶宫,又因粗制滥造为人诟病,但仍昭示了来自新大陆的勃勃野心。自此之后,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美国曾先后13次举办世博会,是举办次数最多的国家。举办世博会的过程,几乎就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

  俞天睦的家乡在底特律,离芝加哥车程只有4个半小时。他记得6年级的时候全班坐火车去芝加哥参观,很重要的印象是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那是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重要建筑之一,至今依旧保持着115年前的外观和功能。“那时,东面的纽约、费城、华盛顿是美国最重要的城市,西面是洛杉矶,而芝加哥正好在中央。1871年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火烧毁了大半城区,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忘却灾难、重建城市的良策,直到以8票优势战胜纽约,成为1893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俞天睦说,这届世博会被认为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路。

  “即使1926年为纪念建国150周年而举办的费城世博会以巨额亏损而告终,美国对世博会的热情并未衰减,相反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第二届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使得美国人举办世博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这届世博会组委会通过发行债券,并与食品、运输、娱乐等行业的15家提供商签订赞助协议来募集资金。俞天睦说,如今,芝加哥市旗上的4颗红色星星分别代表着芝加哥城市发展进程中的4个重大事件,塑造了芝加哥的精神。其中的两颗就是1893年世博会和1933年世博会,占到一半。

  “二战”以后的10多年里,世界经济和秩序正在恢复,美国无力也无兴趣举办世博会。但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美国以后,美国发奋在空间领域抢占主导地位,在西雅图举办了以“宇航时代的人”为主题的世博会。此后,与以往的商业主义风格不同,美国的世博会主题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开启了世博会的新方向。

  吴建中说,从1974年世博会开始,美国更明确了参与世博会的方针,即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教育与文化交流法案》,规定美国在国际展览局注册的世博会或在世博会上建造美国馆或者参加其他主要展出时,美国政府不承担义务或者拨款不会超过明确授权及不会拨款用做此用途。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公共财政不为大型活动买单的先例。同年新奥尔良世博会是美国至今为止举办的最后一届世博会,结果却因为财政失败而提前一个月宣布破产。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届被宣布破产的世博会。新奥尔良的“滑铁卢”给美国留下了阴影,此后,美国再也没有申办过世博会,并屡屡缺席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世博会。

  美国著名的世博会历史研究者、蒙大拿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伦代尔(Robert Rydell)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回到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冷战”刚结束,美国决定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可以说这是为了省钱,也可以说这反映了美国的政治方向转向孤立主义。在这时候,特别是在芝加哥没能举办1992年世博会以庆祝哥伦布登陆新大陆100周年之后,人们认为世博会已经失去意义的想法逐渐强化。另外,美国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往往在某些特定时候,认为私人企业可以比政府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一个决定中被体现,那就是美国退出BIE(国际展览会公约),并且坚持在美国境外举办的世博会中,美国展馆由私人或公司赞助,而不会用公共资金来赞助。

  这些法案大大限制了美国在世博会上的作为。1992年美国在塞尔维亚世博会的参展就成为争议中的牺牲品。由于国会反对,美国馆草草应付了事,建了一个寒酸的穹顶耸立在欧洲的前沿建筑中,让本该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大陆象征成为笑柄。1992年世博会后,美国国会就立法禁止动用国家财政参展世博会,改为以国务院授权私人公司和机构代表美国参展的方式。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举世瞩目,但在开幕前50天时,美国因找不到赞助者,宣布退出参展。2002年,美国又宣布退出《国际展览会公约》。

  罗伯特·伦代尔将美国世博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从185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至美国参加“二战”前,第3阶段跨越了“冷战”时期,第4阶段,也就是现在,他描述为“下一个现代”(Next Modern)——“目前在美国普遍认为世博会已经属于过去的世纪了,世博会是‘昨天的明天’,世博会在迪斯尼主题公园以及互联网面前黯然失色。那么无论对美国还是世界,这个阶段的世博会出路在哪里?”

  转机

  在美国之前的犹疑不定中,《大西洋月刊》曾评论:“如果2010年世博会是在另一个城市举行的话,那美国是否出现就并不是那么急迫的问题。但正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标志着美国作为主要工业国家的崛起,1964年纽约世博会代表着美国的科技优势地位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似乎也将预示着中国作为21世纪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美国如果缺席,会让人感觉它在这个新地缘政治秩序中地位下降,也会让中国方面觉得美国傲慢不屑。很多人都会猜测,为什么美国缺席了这场在黄浦江畔举办的耀眼盛会?”

  美国历史上真正被认可的第一届世博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正是美国建国100周年,那是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办。俞天睦说:“当时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去年中国第一次有机会举办世博会,我也能充分理解为什么中国和上海市对这一次举办世博会的积极态度,因为这对中国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

  世博会的未来已经转向亚洲。从2005年日本爱知,到2010年上海,到2012年韩国丽水。“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和欧洲的世博会时代,未来则是亚洲时代。”罗伯特·伦代尔说,美国在最近几十年对世博会的热情逐渐降温,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热情却是在不断增加。大多数美国人对当代世博会的了解非常少。他预感,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改变这一现状。

  他认为,美国馆如何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现,将会形成中国和很多亚洲国家在未来几十年中对美国的看法。“美国将以娱乐化或者商业化的形式被展现?还是以一种世界大国的姿态被展现?在最近的一段历史中,世博会经常看起来像是力图在举办国寻找市场份额的多国公司的附属品。而在后者的展现形式中,美国会关注气候变暖、人权问题以及关注面临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化等深远问题的地球的命运。在我看来,世博会的未来依赖于在娱乐性与教育性之间、在促销商业产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罗伯特·伦代尔在对世博会历史长期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是,在美国,世博会这种大型活动往往是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反映和后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世界博览会在1876年举办,正值1873年的萧条之后,20世纪30年代的大型世博会也是大萧条所引起的深远焦虑的反应。美国政府在此时将经济发展置于一边,支持举办多种博览会,从纽约到芝加哥到旧金山,用这些博览会来促进政府的健康及安家项目。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核战争的恐惧代替了经济上的焦虑。“考虑到目前美国的经济情况以及不断加剧的对于地球未来命运的忧虑,你就不会惊讶于一些美国城市已经与BIE接触并且希望主办未来10年中的世博会。当然,令一些支持举办世博会的人感到痛苦的是,只要美国不重返BIE,他们的愿望就无法实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更多关于 世博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