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顾瑞珍、丁可宁)60年来,为构筑绿色家园,使人民群众享受碧水蓝天,我国各环保部门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奋进,探索的脚步在环保同改善民生结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不断探索,坚持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截至2008年,我国七大水系Ⅰ至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比2005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的比例下降了6.2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全国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2006年至2008年间,国务院对“十一五”期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为保障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007年、2008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50亿元。
中央财政设立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以奖代补”资金65亿元和70亿元。截至2008年10月,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459座,日处理能力8553万吨,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了60.5%和42.6%。
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截至2008年,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300多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2余万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2万多家。
我国初步形成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近年来,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脱硫设施的火电装机累计3.63亿千瓦,形成年脱硫能力约1000万吨。与2005年相比,脱硫装机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12%上升到6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了8.95%,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以重点城市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点,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治理力度。我国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提高了铁合金、焦化、电石以及机动车等10多个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和相关排放标准。
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8%、33%和31%,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增长了41个百分点。
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911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配备主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4.5万台(套),648个环境监察机构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3000多家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控设备……近两年来,我国环保能力建设投资超过150亿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
城市生活垃圾逐步实现“三化”
如何通过安全卫生和经济适用的技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是近年来摆在各级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项难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国政府致力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尤其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方面成绩显著,逐步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990年,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还不足2%。2008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6%。仅2008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就高达1.5亿吨。
在垃圾焚烧处置技术方面,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其焚烧工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生活垃圾处理政策法规标准也日趋完善。随着我国各环保部门管理能力特别是监测能力的不断增加,各地不断加强对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严防产生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