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60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18:17  新华网

  从人定胜天到和谐共生 ——新中国60年走上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新华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顾瑞珍、吴晶晶、胡浩)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局部到整体,从抱守人定胜天的观念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环保事业逐步融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战场、大舞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减缓了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保持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环保行政机构实现四次跨越

  初春的阳光下,在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原环保总局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首任部长周生贤拉下红色的绸布,一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白底黑字的牌子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9年3月27日这一天,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初,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处置垃圾就是公众对环保的认知。”曾任首任环境保护局局长、首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的曲格平,亲历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每一个变化过程。在他的记忆里,我国的环境保护出现转机还是在1978年。

  “当中国人还弄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时,西方国家公众已经开始了激烈的反公害运动。”今年已是80岁的曲格平说,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就是从这种背景下起步的。

  国家对关乎百姓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事业的高度重视,一次次给了中国环保事业飞扬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森林问题极为重视。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1981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每到春季,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参加义务植树,从未间断。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暖了华夏大地,也给中国环保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年,我国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建委之下。

  从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再到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不到30年间,我国环保行政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四次跨越。

  环保机构的不断升格,正是我国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环保认识不断深化、环保力度不断加强的真实写照。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更为重视。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践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我国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三个历史性转变”,把环保工作推向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次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2007年5月29日,一场饮用水危机席卷江苏无锡,祸首即是太湖蓝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紧接着,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将在太湖等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两年之后的今天,曾经饱受蓝藻之祸的太湖传来好消息,有关部门和地方通过控源截污、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项措施治理太湖成效显著。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自然风貌正逐步重现。

  水污染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和民生工程,促使我国环保事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投入不足曾经是制约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元至30亿元;而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

  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07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环境保护不但成为抑制经济过热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推力。

  此外,连续3年的“叫停和限批”,不但提高了环保政策的威慑力,更体现了环境优先正在从观念变为行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了良好势头。

  保护环境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从1979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环保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等10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颁布了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颁布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60余件。

  同时,我国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

  ——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1992年到2007年间,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3.3倍,但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仅增长5%和62%,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1%和54%。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污染减排首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加大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调查,严密防控和妥善处理水污染事件,保证了群众饮水安全。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国家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

  ——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日益提高。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环境预警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投入运行,环境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今天,政府、企业、公众对环保事业有着高度的共识:今明两年国家将投资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程;环保部门对环境响评价不过关的大型项目屡出重拳;各类企业的环保意识趋向自觉;公众环保意识大幅提高……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我国环保事业正朝这一目标迈进。

  环保行动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带环保袋上街购物,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争当环保志愿者……近年来,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高涨。这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环境政策思路不断完善,不仅仅体现在各项数字指标的改善上,更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带来了切实变化。

  “夜深了,下起了大雨,龙须沟的人都在急着防雨防臭沟的水进院,上上下下忙得不亦乐乎。”——这是老舍先生描述的又脏又臭的龙须沟旁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数十年过去了,往日的龙须沟已经变成了金鱼池小区。仍是雨中,但只见小溪欢快流淌,雨水的滋润让2.5万平方米的绿地散发着青草的清香。

  这是北京改造旧城、建设新家的结果,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见证。事实上,不只是北京,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

  悦人绿色,在中华大地持续铺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从1959年底的12.8212万公顷增至2008年底的174.7493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我国西南溶岩地区,山高坡陡、土地石漠化严重,农民耕作困难,生活贫困。为了治理石漠化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有关部门一直在探索适合地区特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向记者举了广西马山县在不同地貌部位,布局不同生态产业的例子:山峰发展水源林、陡坡种植金银花等藤本植物保持水土,缓坡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洼地发展粮食作物,不仅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更让药材、果树等形成生态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与农村生态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共同发展的,还有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统计,2008年民间环保组织总数已经超过3500家,成员达到30万;绿色发展成为很多地区、企业的自觉选择,生态市、森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等不断涌现。

  如今,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不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常识。

  2008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刚开始的时候,真是不适应,总是到了超市才想起没带购物袋。”24岁的秦莉是个追求潮流的都市白领。她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制作精美、图案漂亮的布制购物袋,使用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保护生态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期待有一天,我的子孙一如我的童年,在家乡清澈的小河中欢快地嬉戏,青山绿水装点着他们的梦境,金色的田野铺满着他们的希望。”这是“环保老兵”曲格平的梦想,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