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题:“新的历史今天从头写”——访《人民日报》开国大典版面编辑何燕凌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黄威、李亚红
“在万里无云的蓝天下, 在气象万千的新北平, 在黄瓦红墙的人民的殿堂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
翻开194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明快的诗句从已经发黄的报纸上鲜活地跳跃而出。这是当天刊登的诗篇《新的历史今天从头写--为中国人民政协开幕而欢呼》中一段。
同样鲜活的记忆,也浮现在《人民日报》老编辑、87岁的何燕凌的脑海:“那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新华社9月21日通稿,大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 中国人民政协开幕》。《人民日报》社论的题目是《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1922年出生的何燕凌,抗日战争时期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并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秘密工作。后来,组织安排他到创刊不久的人民日报社担任要闻版和国际版编辑。新中国成立时,他不仅上夜班负责那段日子版面编排,还在10月1日当天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见证了30万群众的激情狂欢。
“开国盛典活动从人民政协开幕起始”
“60年前的开国大典前后,我正好参与编排《人民日报》版面。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些日子报纸的稿件配置、重要新闻和社论。”
回忆往事,身材瘦削、头发灰白的何燕凌说,从那年9月下旬到10月初的报纸内容看,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活动从9月21日就开始了。
他清晰地记得,他编的194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大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 中国人民政协开幕》。这新闻是新华社9月21日发的通稿,开头就说:“中国人民所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在北平开幕。”那天《人民日报》社论的题目是《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北平就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为新诞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后来改名北京。
那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这次会议由中国共产党带头的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组成。当时负责编排版面的何燕凌,及早从新华社的新闻稿和人民日报主要记者李庄采写的特写稿中详细了解了人民政协会议的全过程和重大事项。他说:“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产生,这次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所以能够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旗、国歌,确定新中国以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政协开幕新闻中的一句话在何燕凌脑子里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就是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对于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的盛会,何燕凌说,按照新华社的新闻稿,《人民日报》制作的大标题是:“首都三十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华社当天发布的新闻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今日在新中国首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在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上宣布的。”他说,这就说得很清楚:10月1日的盛大集会是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庆典。也可以说,从9月21日开始的开国盛典活动,至此达到高潮。
“10月1日,难忘的不眠之夜”
60年前的10月1日清晨,上夜班的何燕凌把当天的报纸大样核查完毕,就急不可耐地跟随大家出发去天安门广场。他说,那真是“激情燃烧的日子”。那段时间,他天天上夜班几乎都是从头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清早8点,因为许多重要稿件都需要送中央领导人审阅,取回时常常已是三四点钟,甚至更晚。他说,“一起编报的同志们都很兴奋,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
10月1日,到天安门广场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耐心等待。下午3时,中央领导人开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之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正如新华社新闻稿中所记述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就位,乐队奏《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参加盛典的数十万群众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欢呼。何燕凌说,他听着震动天地的炮声,看着广场上飘扬的红旗,心情激动极了。“每一声炮响都把心震得跳起来,都使自己好像又回到以往的战斗岁月。”
说到这里,他激动得声音有些发抖,昂起头用手顺了一下头发,如同再次经历当年那心潮激荡的时刻。阅兵式中,何燕凌印象最深的是威武的骑兵队伍,红马的方阵全红、白马的方阵全白,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观看的群众齐声拍手叫好。大约18时半,最后一队骑兵跑过去后,群众游行开始了。路灯亮了起来,焰火燃放,群众队伍从广场涌向金水桥边,向天安门城楼上的共和国领导人欢呼。然后分两路出发,一路向东,一路向西,浩浩荡荡前进。无数的灯笼、火把点燃起来了,整个长安街上亮丽壮观。游行散了,仍有许多群众举着红灯在大街小巷游走,直到深夜。这时候,何燕凌匆忙跑回报社,他还有编排第二天报纸的庆典版面任务。
他笑着说,“那真是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共和国的前景光辉灿烂”
1949年10月1日晚上的夜班,何燕凌记忆深刻。他说,那天晚上,几位记者通宵写作,采写的稿件受到众人称赞。他头脑中至今还留下10月2日《人民日报》版面的影像:头版报头两边是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朱总司令阅兵的照片。右上方是长长的主要新闻大标题,左下角是题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的社论。何燕凌随口说出几位记者当天采写庆典的作品的题目:李庄的《首都30万人齐聚天安门隆重举行庆祝典礼》,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陈迹的《千万双眼睛望着东方的红场》,金凤的《毛主席检阅学生的队伍》……此外,寒青的特写《首都十月一日之夜》,记录了庆典之后群众游行的场面,也写出了参加者的心声。那几天,报上还发表了一些为新中国放声歌唱的热情洋溢的诗篇:诗人艾青的长诗《保卫和平》、王亚平的《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乘阅兵式的空军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的诗人马凡陀的《红色的战斗机群》……
回忆往事,再看今朝,何燕凌说:“看到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心里为之宽慰。当然,现实中也还有不少问题令人担心。我相信,只要上下一心,切实按照我们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办事,以人为本,发扬民主,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共和国的前景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