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大琐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02:43  长江日报

  当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武汉电大也迎来了建校30周年校庆。作为一个亲身参与武汉电大的筹办、建设和早期教学工作的老电大人,虽然我早已退休多年,但武汉电大30年来所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曾经有过的辉煌,都如同纪录片电影一样,时时在我脑海中放映,历历如在眼前。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全党毅然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全新的基本路线。但是,“十年浩劫”造成了各行各业人才的严重短缺,虽然全国在1977年就恢复了高考制度,但仍然难以满足亿万青年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此,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地处华中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市迅速响应,立即成立“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简称“武汉电大”),在暂时没有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委托1979年4月创建的“武汉市工农教育学院”负责电大的日常办学和教学辅导工作。此后,这所学校就成了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成人高等学校。

  当时,“全国电大是一家人”。从中央到省市,电大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统一考试。鉴于中央电大的特殊优势和巨大的影响力,她可以从全国各重点大学遴选出各专业的优秀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和过程同时向全社会开放,因此,其教学质量不仅在国内堪称上乘,同时还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1980年,在全国电大的统一招生考试中,武汉塑料十厂工人李遇春在全市5823名考生中以数学96、物理99、化学90的高分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可是,他在1979年参加高考时却是一个落榜生。为此,我专程到他家实地采访,了解到他卧薪尝胆,刻苦自学,终于勇夺状元后,写成消息《去岁名落孙山今年一举夺魁》,发表在当年7月10日的《长江日报》上,并在当年《长江日报》的首届好新闻评选时,从505篇推荐作品中,几经筛选,终于成为获奖的32篇好新闻之一。李遇春也因为这次考试和此后在电大的求学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据说现在已经是时下在高新企业特别吃香的“海归派”呢!

  1981年8月,全国电大系统的第一本刊物《电视大学》创刊,我一时兴起,作《电大短歌两首》,刊于其上。其诗日:“古今中外,可曾有这样的大学?/教室———遍布在工厂、矿山、军营、港湾……/学生———来自在职职工,知识青年……/每期招生数十万。/你别看它人数众多,地区分散,/它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枢神经到每个细胞,/都在为实现四化加速运转。/它哺育着建设未来的生力军,/它是新长征的大兵站。”由此,人们可以想见当时电大的办学情景。

  1987年,为了改变我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无文化”的现状,武汉电大与武汉市文化局等单位合作,开设了“文化宣传”专业的大专班,定向招收武汉说唱团等艺术团体、《书法报》和电台、电视台等传媒的在职人员300多人,经过3年的系统教学,使这批学员初步掌握了汉语、文学、文艺理论、写作、演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为其日后的继续深造和自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有些人还成了享受各级政府津贴的专家型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是电大的黄金时期。她为当时失去了求学机会的有志青年提供了高等学历的补偿教育,圆了辛辛学子的大学梦。放眼今日职场,各条战线都有当年的电大学生仍在顽强奋斗,他们虽然已接近退休年龄,但作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业务精英、领导成员,其作用和贡献是无可取代的。

  今天,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新世纪的电大正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办学探索,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而作出新的贡献。我由于年龄原因,已不可能继续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了,但我仍然寄厚望于后来者,愿电大人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继往开来,在30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开创电大事业的新辉煌。

  (作者为武汉电大退休教师)胡水清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