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李”是这么找回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05:59  钱江晚报

  本报通讯员 徐晓萍 本报记者 胡大可 陈雷 柏建斌

  李琦之(化名)现在的心情,就像是昨天的天气——秋日艳阳。30年了,他终于可以在自己家中落下户口,由此,一系列社会保障总算有着落了。

  户口落在自己家里,在旁人是天经地义,但对有着曲折人生经历的老李来说,户口是那么地珍贵。所以,他非常感谢管辖自己社区的片儿警——杭州天水派出所民警应洪明。为了他的户口落实,应洪明坚持不懈地努力了三年。

  昨天是应洪明夜班,本报记者见缝插针地采访,记录下了这段“找回老李”的故事。

  听信小道消息,从此“查无此人”

  应洪明从2006年开始接手管辖胭脂新村小区。当好社区民警,关键一条还是多去社区走走,不管白天黑夜,应洪明有空总喜欢到社区转转。

  应洪明第一次认识老李是一天夜里,经过他摆在社区里的修车摊时。“干我们这一行要会察言观色,而老李的神色在说:我过得不如意。”

  于是,应洪明走上去和老李聊天,他没有单刀直入地问他有什么难处,而是点一支烟后瞎侃。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聊天常常进行。

  老李渐渐觉得眼前的小伙子蛮投缘的,话越说越开,后来就自己说出了心中的郁闷。原来,55岁的老李1970年到黑龙江支边,他被分配到一个林场干活,那活又清苦又劳累,老李实在吃不消干,就在1978年自己回到了杭州。也不知是哪里听来的小道消息,说是支边逃回来的话,公安要抓的。老李信以为真,在杭州很多地方东躲西藏了大半年才敢回天水巷边的家里。

  但是,当时支边是把户口注销的。这次回来他没有到派出所报户口,意味着以后的日子里将“查无此人”。年纪轻时或许还不怎么样,但是年纪渐渐大起来,社会保障可全赖着户口才能落实啊。

  老李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

  一次次努力 ,拼凑人生经历

  老李爹妈走得早,兄弟姐妹又都走散了,没人能证明“他是谁”。他倒是成过家,但后来因感情不和与妻子离婚,要前妻来证明“他是谁”,老李又拉不下这个脸。

  性格越来越孤僻的老李,拥有的只有那个简陋的修车摊。

  嘴上不明说,但应洪明在和老李的聊天中听得出:他一直想办出户口。

  应洪明决心要帮老李“找回自己”。他开始查找一切能找到的资料,一次次地在所里和分局里的档案室里翻。第一份被他找到的资料是上世纪50年代一份泛黄的登记。因为时间长了,蓝黑墨水的字迹几乎只能看清“李琦之,1954年生”。另一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面写着“支边,户口注销”。这算是起点。

  接下来,要把老李在黑龙江的人生轨迹还原。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应洪明打电话到了当地的派出所。也许老天帮忙,他找到了黑龙江治安大队一位马上要退休的李大姐。李大姐是唯一还在单位,并且知道当年杭州有一批支边青年的人。

  热心的李大姐听了应洪明的讲述,很同情老李,决定帮忙。

  一个错字,差点前功尽弃

  应洪明和李大姐互相留了手机,隔三差五地交流事情的进展。 李大姐花了好大的劲,终于找到了当地几位退休民警,他们能证明老李的身份。

  千辛万苦得来的证明书寄到了应洪明的案头。

  哎呀!应洪明一翻开,不禁暗暗叫苦,老李的名字中有一个字写错了。

  应洪明只好又找到李大姐帮忙。“这回,我是站在旁边看他们一笔一画写证明书的,小应啊,你就放心吧。”李大姐在电话那头说。最终,一份和前面一份只差一个字的证明书寄到了。

  出生和在黑龙江的经历都找回来了,应洪明又找到了老李的前妻,磨破了嘴皮诉说老李目前的困难。几次过后,前妻终于也出具了她的一份证明。

  9月10日,应洪明让老李来派出所办户口本。老李穿上了一身整齐的新衣,他笑得非常开怀。

  马上,他就可以领到二代身份证了。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