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用电气:以中国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13:54   新浪公益

  熟悉通用电气(GE)的国人,每次在提起这家由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建的美国公司时,似乎都有一种微妙的情绪萦绕在心间,这种情绪让他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把GE当作像同仁堂、瑞蚨祥一样的,成长于中国的“百年老字号”,而非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来看待。这一点在很多老辈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他们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外国品牌都感到陌生,但看到由花体字写成的GE商标时,他们却会产生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的感觉,并会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带有这个商标的灯泡在眼前亮起的时刻。

  其实,国人对GE这种特别的感觉,皆是来自它与中国的百年渊源。不同于那些在今天仍将中国的价值简单等同于一个海外市场的外国企业,GE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认识到了在中国拓展业务和实现本土化的意义,并启动了这一进程。1906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4个年头,它就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并在1908年在沈阳建立了第一家灯泡厂,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及在中国设厂的外企之一。1934年,它还收购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在1979年,当新中国刚刚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之际,GE又在第一时间回到这片热土,见证和积极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借此良机重圆了在中国的本土化梦想。从1991年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GE航卫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到今天已拥有50多个经营实体,GE所有产业产品集团都已在中国扎根,开展了业务。截止2008年,GE在中国已经拥有了12,000名员工,在中国的年销售收入也达到了46.4亿美元。

  虽然今天在中国获得的收入在GE全球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仍然有限,但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来的高速成长,让GE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无限信心。这种信心促使GE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以加强创新为主题的新阶段时,制订了针对在华发展第二阶段的全新战略,按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2008年5月底访华时所说,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就是要把GE中国发展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企业。

  融入中国 从强化本土研发和技术推广起步

  作为全美市值排名第二,以及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设立以来惟一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GE的身上早已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它不仅在产品、技术层面对美国的实业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公司管理方面,它也一度被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是美国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创新者和传播者。这样一家公司要想在中国市场实现深层次的本土化,并将其中国业务完全蜕变成一家中国企业,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旁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此,伊梅尔特和现任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邦民(Mark Norbom)却是智珠在握,根据对中国经济政策、市场特性、人才资源、合作伙伴的深入了解和在中国发展业务时获取的宝贵经验,他们与GE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已针对“以中国为家”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三个详细的、切实可行的策略。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中国进行更多的技术投资,强化GE在中国的研发力量,让它们能够为中国市场特定需求开发产品,以及在中国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并帮助国内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充分利用这些产品来造福社会。

  从强化本土研发起步,GE这一策略充分反映出了它对融入中国的渴望,因为对于像它这样一家拥有悠久科技研究传统、以技术革新为竞争力源泉的企业来说,研发就是其命脉所在,在中国增强这方面的实力,也就足以证明它将把中国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而且,GE这一策略也非常符合中国2007年在十七大上提出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并顺应了外企纷纷将基础性、突破性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的潮流。

  在GE实施这一策略的过程中,它于2003年10月在上海投资6400万美元建立的GE中国全球研发中心将扮演重要角色。该中心是GE四个全球研发中心之一,拥有28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医疗影像技术和尖端材料技术。除了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外,该中心还担负着为GE在中国的采购业务提供工程技术支持,并作为GE总部之外最大的培训发展中心,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业务和领导力培训、为客户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的职能。基于中国雄厚的人才资源,该中心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汇聚了1400多名研发人员,60多个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实验室。它加上GE设在北京和无锡的医疗研发中心的约400位研发人员,就构成了GE在中国的主要研发力量。秉承GE“以中国为家”的蓝图,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国客户的需要,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GE 2008年和2009年分别从CEO资金中专门提供1500万和3000万美元用于“立足中国,服务中国”项目,主要用于为中国客户研发更清洁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在构建和完善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布局的同时,GE还在致力于在中国市场大力推广其先进产品和技术。据罗邦民介绍,在这方面,GE的航空及航空租赁、能源和医疗等业务的在华表现非常突出。例如作为全球领先民用和军用飞机喷气发动机制造商的GE航空集团,它于2007年在中国获得的飞机发动机订单量就达420台,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而迄今为止,它在中国销售飞机发动机的订单总值已近50亿美元,共为多家中国航空公司提供了1600多台GE和CFM(GE与法国斯奈克玛平股合资公司)的飞机发动机;又如GE能源集团,它至今已为中国提供了240多台燃气轮机、70台蒸汽轮机、307台水电涡轮机、300多台风电机组以及32项气化技术许可。

  再如GE的医疗集团,它于1979年就开始在中国发展业务,30年来,它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所有医院及医疗机构提供一流的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医学诊断、病人监护及生命支持系统,而今,在中国,只要谈起高质量的医疗设备,GE的品牌就必然会跃入人们的脑海。今年,GE更是宣布,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健康创想”战略,在未来6年内投资60亿美元用于改善公众健康,通过医疗技术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健康创想”战略计划,到2015年,GE将投资30亿美元用于开发至少100项创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15%的医疗成本,使有机会享用到基本医疗科技与服务的人数增加15%(即每年超过1亿人),并通过简化、改进医疗流程,使医疗质量与医疗效率提升15%。

  虽然在上述业务领域,GE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分享者,但它旗下与科技相关业务的潜力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发挥到极致。“我们的运输系统集团、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在中国开展的业务还不是很多,”罗邦民表示:“但是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这些业务会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

  据了解,GE的运输系统集团目前在中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销售铁路机车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它已为中国提供了420台ND5内燃机车,同时也向中国转让了大量与机车相关的技术。2002年该集团在北京正式成立了GE运输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国铁路交通实现装备现代化、增力运转提供全力支持。而今,不论是运输繁忙的干线、还是高寒高海拔的路线上,GE的机车都为客户带来了出色的表现。今年3月份,首套GE中国本地组装大功率内燃机车推进系统在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式下线。这套推进系统作为内燃机车关键部件,将被运用到GE为中国铁道部量身定制的6250马力和谐N5型干线机车上。

  相对于运输系统集团,GE的水处理及工艺过程处理集团进入中国拓展业务的时间虽短,但由于与GE“绿色创想”计划密切相关而备受国人关注。

  绿色创想 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GE的“绿色创想”计划是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于2005年启动的一项重要业务战略,它旨在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创新科技,在帮助客户解决环境挑战的同时促进GE的增长,从而印证GE“绿色创造价值”的公司理念。

  客观地说,GE的“绿色创想”计划堪称全球范围内由企业主体发起的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完整绿色环保产品研发和推广计划。它主要基于五项郑重承诺:一、加倍清洁技术的研发投资,GE要在2010年前将“绿色创想”年度研发投资提升到15亿美元;二、增加“绿色创想”产品的收入,2010年要达到250亿美元;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GE运营的节能效率,要在2012年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要在2008年前减少30%,而GE的生产能效要在2012年前提高30%;四、节约用水与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要在2006年至2012年使自己的全球用水量减少20%;五、向公众定期通报“绿色创想”的实施进展。

  围绕这五项承诺,GE启动了未来“绿色创想”产品研发计划,开始在六大领域内研究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包括:一、探索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二、通过先进的气化和清洁煤技术——G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来提高工厂效率、降低排放;三、通过深入研究合成材料、高等空气动力技术、涡轮合金以及先进涂料和燃烧系统,帮助目前及将来的飞机引擎及电力发电系统提高燃料利用率;四、通过研究混合动力系统,以支持新一代混合动力机车的研发;五、通过研发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等节能技术,提升照明产品的能效;六、提供更为经济、节能的水净化及循环利用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一系列前瞻技术的研发,GE仅仅用了3至4年时间,就在“绿色创想”五项承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GE 宣布如期兑现首个“绿色创想”承诺,在2008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了41%,高于既定目标的30%。2008年,GE来自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将实现21%的大幅增长,达到170亿美元。同时,GE本年度在清洁技术的研发投资也将超过14亿美元,更加接近2010年前实现“绿色创想”研发投资15亿美元的目标。目前,GE获得“绿色创想”认证产品的数目已由2005年的17种发展到今天的80种。在为客户带来清洁创新技术的同时,GE还通过采用具备节能、环保特性的产品和服务,大幅度减少自身在能源、水资源方面的成本和排放量。2008年,GE运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4年基准线低13%,因此将提前完成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1%的目标。与2004年相比,GE的能源强度降低了37%,将超额完成2012年底将能源利用率提高30%的目标。

  GE的“绿色创想”在推动全球各国,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向节能环保发展模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GE在中国推广的“绿色创想”产品主要涉及能源产品与技术、水处理产品与技术、照明系统、GEnx飞机发动机和Evolution系列机车。

  在能源产品与技术方面,GE在国内已获应用的产品包括高效的风力发电机,能将煤转化为更清洁燃料——合成气来发电、以减少氮氧化物、颗粒物、汞、二氧化碳排放,并减少水使用量的洁净煤IGCC技术,可利用比煤更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发电的GE 9FA燃气轮机,能够利用煤矿、垃圾填理物中分解的有机材料、农作物以及包括养殖场粪便在内的生物质中释放出来的甲烷等气源发电的颜巴赫燃气内燃机已成为国家发改委认可和推广的绿色环保解决方案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在具体应用方面,以GE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为例——2007年,GE向武钢集团提供了两套最适宜高炉煤气这一工业气体应用的9E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总装机为320兆瓦,年发电量可达24亿度,如按每度电0.5元计算,这两套设备每年可为武钢节级电费约12亿元人民币,同时,它还可以大大减少武钢高炉煤气的放散,让它的生产更加绿色、环保。GE的能源服务也正受到中国用户的青睐,为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低排放持续做出贡献。今年3月,GE能源与中国两家电厂签订了总额为1.28亿美元的服务及维修合同。同年10月,GE能源集团再与福建晋江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逾1亿美元的长期服务合同。

  此外,作为公司本土化战略举措及其一贯提倡的“绿色创想”理念的延伸,GE于2008年正式启动运营了一条位于杭州市GE能源集团生产中心的全新的燃气内燃机组装线。此举不仅能满足亚洲市场对具有良好燃料适应性的颜巴赫燃气内燃机组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中国新能源建设提供先进示范,也将为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提供更快捷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殊定制服务。

  在水处理产品与技术方面,GE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全球三大膜元件生产商之一,通过提供先进的膜技术,它可以让用户使用更少的能源来获得更高质量的水。如今,GE的核心膜技术已经在国内获得了许多成功应用案例。例如广东佛山自来水公司就通过GE的水处理技术,实现了日处理水量5000吨的成绩;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之一——浙江玉环海水淡化项目也应用了GE的膜技术,可日处理海水7.7万吨。这些淡化后的海水可为玉环电厂提供循环水补给,直接缓解了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即将建成于无锡的梅村污水处理厂将成为GE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华的首例大规模应用实例。该处理厂一期工程将很快竣工并在2008年底前投入运营,据了解,该工程落成后日处理量可达3万吨。

  在自己最擅长的老本行——照明方面,GE今天超过90%的紧凑型荧光灯都融入了节能技术,和普通的白炽灯相比,它们能够节省70%-75%的电力,其使用寿命也是后者的10倍。重庆万豪酒店就通过使用比普通白炽灯体只小50%、光效强20%,节能80%的GE T2玲珑心节能灯节省了大笔电费支出。而长达33公里的东海跨海大桥也通过使用GE的道路照明控制解决方案,在非交通繁忙时段可节省20%以上的耗电。

  GEnx飞机发动机则是GE“绿色创想”战略在航空工业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世界上惟一采用复合材料风扇机匣和风扇叶片的喷气发动机,GEnx的耐久度更高、重量更轻、使用成本和噪音更低,它的新型燃烧室可以大幅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预计未来20年内将出售的GEnx将比使用同类型发动机减少77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这就相当于减少1300万辆汽车的排放量。截止目前,GE已为中国订购的42架飞机提供了84台GEnx发动机。

  与GEnx普惠全球航空界客户不同,Evolution系列机车则是GE专为中国市场特制的“绿色创想”产品,它拥有16汽缸发动机,能以强大效率支持远程大宗货物运输服务,并可将污染排放量至少减少28%。如今,GE更被中国铁道部选定,为中国铁路干线提供300台Evolution机车,此举有效提高了燃油效率,污染排放量可减少40%。

  从上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来看,GE“绿色创想”计划在中国的推广可谓初战告捷。中国政府方面,继2006年与国家发改委签署的环保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加强双方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之后,“绿色创想”在2008年再下“两城”,分别赢得了无锡市人民政府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的青睐。未来,GE将为这两座城市提供一系列领先的“绿色”应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当地建设新型绿色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这一计划与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的建设节能环保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非常契合,”罗邦民指出:“现在中国正在把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不计任何代价的增长,转为更为实质和高效的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它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挑战就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和能源有效使用及能源使用成本方面的挑战。GE‘绿色创想’的产品和技术之所以在中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中国政府及产业界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他还表示:“2008年GE在中国总收入中的17%是来自于‘绿色创想’产品和技术,但这还不够,我们将继续引入更多‘绿色创想’产品,并推动它们在中国的销售。”

  蓄势待发 金融及媒体业务期待机遇

  通过“绿色创想”计划,GE旗下与科技相关的业务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们在中国的拓展势头也越来越令人欣喜。这让GE对旗下其他业务、尤其是金融服务与媒体业务对中国市场的前景充满了憧憬和期冀。毕竟,作为一家全球顶尖的、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GE一直希望它所有的业务都能在中国破土扎根、开花结果,能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贡献,并真正融入中国。

  提起GE的金融服务业务,虽然国人还不像对它的科技类业务那样熟悉,但就实力和影响力而言,GE在这项业务上也同样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目前,GE的金融业务主要分为商务金融和消费者金融两部分,前者拥有超过3100亿美元的资产及在中级市场的丰富经验,主要服务于全球范围内医疗、生产制造、交通、通讯、建筑、能源、航空、基础建设等行业的企业,为它们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包括商业贷款、经营性和融资性租赁、融资方案以及创新的结构性融资等多元服务。后者则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并已向全球55个国家的消费者、零售商和汽车经销商等超过1300万客户提供包括信用卡、个人贷款、银行卡、汽车贷款和租赁、分期付款、公司出游和信用卡办理、负债整合和家庭资产贷款及信用保险等产品及服务。

  与金融服务业务相比,GE的媒体业务——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NBC环球在中国的影响力则丝毫不逊于它的科技业务。它是GE的下属集团,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各地的观众开发、制作和营销娱乐、新闻、时事信息。由NBC环球拍摄的热门情景喜剧“老友记”更是被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与喜爱。

  不同于科技业务在中国已经渐入高歌猛进的发展状态,GE的金融服务业务和媒体业务,在中国的市场拓展举措还都较为有限。在金融服务方面,GE在中国还只是着重于一些不需要银行牌照的业务——其商务金融业务现在主要提供战略股权投资、不良贷款收购、融资租赁服务、商业不动产投融资、买收兼并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其消费者金融业务目前接触的对象也并非是国内的个人消费者,而是国内一些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商业企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

  在媒体业务方面,GE的NBC环球也没有在中国直接落地,而是通过下属的CNBC财经电视台亚太总部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第一财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合作关系。

  GE金融服务和媒体业务眼下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其实对于其他从事同类业务的外企并不陌生。“这主要是因为这两项业务还受到一些中国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罗邦民表示。

  虽然外资金融服务和媒体业务进入中国市场的机遇还没有到来,但GE依然对这两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它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以求在目前政府允许的范围内把这两个业务做得更加有声有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拥有直到2012年在美国独家转播奥运会权利的NBC环球还获得了一次与中国亲密接触和刷新自己奥运节目广告收入纪录的机会。

  实力尽显 支持中国圆绿色和科技奥运梦想

  能为2008年夏季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提供支持和服务,注定将成为GE在中国最值得自豪的一段经历。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旗下的NBC环球在转播本届奥运会的过程中获得了创纪录的10亿美元广告收入,而是因为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GE对这次奥运会的支持几乎涉及了它旗下的所有科技类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北京奥运会成为了它向中国大众全面展示自己实力的一个重要舞台,这让GE人感到格外兴奋。

  据2008年4月刚刚从GE日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调职为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罗邦民透露,能支持北京奥运正是促使他做了这一决定的关键因素,“我很喜欢日本的工作,也有一些很好的机会,但是GE在中国的工作更加吸引人”,他说:“因为我们是奥运的赞助商,而且GE在这里有很多业务契机,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GE对于北京奥运的热情,不仅仅存在于罗邦民这样的高层管理者心中,更是体现在它的员工、尤其是直接参与GE奥运服务团队的员工的行动中。这个团队共有100余人,来自GE在中国的多个业务部门。他们与在幕后提供支持的更多同事们一起,为GE参与的北京市及周边400个奥运及相关基础设备项目奋战了两年之久。正是他们的努力,让GE的多种先进产品技术、特别是与“绿色创想”相关的产品技术在北京奥运会上展现了十足的魅力。

  GE用于本届奥运会的“绿色创想”产品,主要是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其中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主要包括装配在北京太阳宫热电厂、专为奥运会中央区域——奥运公园及周边地区提供电力、供暖和制冷服务,可提供80万千瓦发电能力及8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的GE 9FA燃气轮机;为奥运会媒体接待酒店——京会花园提供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缩合利用率可达90%的颜巴赫燃气内燃机;以及安装在北京以北的张北及尚义风电场、协助保障北京奥运场馆电力供应的120台风力发电机。

  GE为北京奥运提供的多种绿色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点亮了包括“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北京奥组委奥运大厦、奥林匹克网球中心、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在内的多个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这些产品和方案不仅拥有显著的节能特性,还可以完全满足体育照明的各种要求。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北京奥组委奥运大厦及其楼顶的北京奥运会标识中采用的GE发光二级管照明系统和用于丰台垒球场的GE大阳能半导体街道照明系统和太阳能花园照明设备,它们采用的技术更为先进,比起普通照明设备也更加节能和持久耐用。

  GE的水处理技术,让本届奥运会最重要的场馆——“鸟巢”国家体育场在回用水方面成为了国内外同类体育场馆建筑中的典范。在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项目中,GE为它提供了纳滤膜雨水回用技术及核心部件,该技术可通过它地下的6个积水池,回收相当于6个足球场的雨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速度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产出的80吨可回用中水,将用于这座体育场的景观绿化、消防以及卫生清洁,直接节约了体育场常规用水。GE还为国家体育场的直饮水项目提供了先进的饮用水净化技术,它可为国家体育场雨洪回用项目中处理过的雨水再做进一步的净化,可以每小时16吨,即相当于5万瓶瓶装水的速度,为比赛期间场内的数万观众提供水质达到国家最新标准的饮用水。

  在这两个与“鸟巢”相关的项目之外,早在奥运会前,GE的水处理技术就完成了另一个重要任务——对北京清河污水的回用,这个项目应用了GE的超滤膜技术,可日处理8万吨的非饮用水,用以供应北京奥运村的景观湖、景观用水及其他非饮用水的使用,该项目的实用效果,就相当于每天节约50万人的日均饮用水,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北京的缺水问题。

  如果说这些GE“绿色创想”产品是北京奥运实现“绿色奥运”梦想的重要助力的话,那么它的超声、磁共振成像和心电图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进驻奥运村,为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提供早诊断服务,则让本届奥运会的“科技奥运”色彩更显浓厚。

  在这些设备中,两台GE 1.5T“ECO磁共振”设备最具吸引力,这不仅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同时引进两台1.5T磁共振设备,同时还是GE医疗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得到公司“绿色创想”认证的产品。它可提供更加清晰、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一些早期病症,如非常微小的“疲劳性骨折”的发现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对如肌腱、韧带等复杂结构的诊查也有鲜明优势。而且,它们也属于GE的“绿色创想”产品,可将水、电以及昂贵的液氦的消耗降低40%。这两台磁共振设备在奥运期间共为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900名运动员和教练进行了检查,很多运动员都通过它及时发现的自己在训练中造成的、难以察觉的身体损伤。

  除了“绿色创想”产品之外,GE的安防业务也在本次奥运会上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包括“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地铁和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在内,一共有17个奥运主要场馆及基础设施采用了由GE公司提供的尖端安防技术和防火系统,它们为奥运会的顺利平安举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以上这些在奥运项目中表现出色的产品,为GE赢得了7亿美元的收入,如果加上NBC环球1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GE的北京奥运营销收入已超过17亿美元,这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了GE奥运营销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届奥运会。

  不过,在罗邦民看来,这17亿美元还不是GE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最重要的收获,相比之下,它的奥运服务团队所采用的跨业务部门的运作模式,以及它在国内民众中获得的声誉和品牌知名度才更加可贵。他还表示,GE打算继续赞助国内的大型活动,例如将把在奥运期间成功的产品、服务、人才和经验带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上。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组织方在今年5月份宣布GE成为美国馆首席合作伙伴,GE的下一次营销战役也随之拉开序幕……

  迎新阶段 与更多中国客户及伙伴共赢

  今天,令人激动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过去,但GE人的兴奋之情却未因此消逝。因为奥运后的中国正在走向改革开放的全新阶段,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GE也开始一同步入它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在向“以中国为家”的战略目标进发。

  对于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良机,GE充满了期冀。“虽然,我们身处波及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萧条,但是,GE凭借对经济周期的深刻认识,对未来经济发展仍然抱有充分信心,目前的经济危机不是一个自然经济周期的一部分,而是全球积极体系重新启动的过程”罗邦民指出:“我们预计在未来20年,中国将有200个城市的人口将超过百万,而在欧洲,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只有35个,中国还会新建大约100个机场,增加超过2500架飞机,并建设170个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想象这将产生对于基础设施、能源、医疗及环境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而我们的业务刚好与之完美匹配!我们所有的业务集团都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增长契机。”

  中国市场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无穷潜力,不仅让GE心动,也吸引了很多与它竞争的对手,其中一些中国本地的竞争对手发展速度之快,让GE也刮目相看。“GE在中国的强健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中国的良好声誉。无论作为百年老店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行为,还是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的完美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及与中国发展高度一致的‘绿色创想’、‘健康创想’等行动,都为GE在中国赢得了良好声誉。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品牌战略和本土化进程。”罗邦民表示:“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中国市场,才能把中国变成我们的第二故乡。”

  围绕本土化,除了推进在本土研发和推广技术的策略外,GE还定下了另外两个策略:一个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深入拓展,即要将业务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步拓展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区域;另一个则侧重于本地企业及客户的合作,尤其是要与国有企业的合作,GE打算与他们建立更多合资公司,从而提升GE在中国的影响力。

  在深入拓展中国市场方面,GE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响应中国政府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把这些核心地区打造成为不同业务部门在这些地区实现增长的重要平台和运作核心,“它们将发挥多项作用和功能,”罗邦民称:“比如发展和当地政府关系,寻找销售机会,合作收益,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潜在的一些业务兼并机会,同时担负人员招聘及GE品牌在当地建立的任务。”

  与上述举措相辅相成,在发展与中国更多企业和客户的合作关系方面,GE近几年来也开始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重点倾斜。在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2007年和2008年的访华行程中,就包括了沈阳和武汉,在武汉,GE与武钢提供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在沈阳,GE则启动了两个新的投资项目——GE运输系统矿用自卸卡车电动轮马达厂和GE能源供应商发展中心,以把握中国采矿业的机遇,强化与当地能源企业的合作。此外,GE还于2008年在成都与四川省商务厅就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污水处理等领域达成了合作,并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海辉软件集团等产业界和学术界就采购、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多个层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年,GE运输系统集团风能传动科技更是与重庆民营企业——新兴丰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共同生产风力发电机工业用大直径齿轮,推动风能行业的发展。在西部,GE则于同年与内蒙古亿利化学公司提供了水处理技术,以减少它向黄河排放的废水。

  与强化本地研发和技术推广、深入拓展中国市场、发展与中国本地企业合作这三大战略相配合,GE还在加快将更多制造业务移植到中国的步伐。以达成它在中国实现研发、生产、服务、采购、本土销售和出口的一体化。对此,罗邦民近期曾明确表示:“我们正在把原来在美国和欧洲生产的一些产品,包括成套的产品和零部件拿到中国来生产。我们会在将来不断扩大在华采购,从而支持我们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运营。”

  GE这些围绕“以中国为家”目标推出的策略,如今都处于紧锣紧鼓的推进过程中。它们的近期目标,就是计划到2010年,将其在华收入从2007年的44亿美元扩大到100亿美元。罗邦民表示:“这是一项富有挑战但可达成的任务,中国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必须推动增长的市场,达到这个新的目标,我们就距以中国为家的目标更近一步。而且,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这些既定的策略走下去,在发展在华业务上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在谈起我们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GE,那是一家优秀的全球化中国企业’!”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