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退休教师有了“家庭医生”

  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新理念,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

  ■李虹本报记者 石小宏

  ·故事·

  9月8日上午10点,成都通锦桥通锦路23号内62岁贺诒芳老人家里的电话响了:“这两天身体还好吗?有什么地方不舒服?”这样询问自己健康情况的电话,贺诒芳每周都要接到一两次。打电话的是成都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蔡正华医生。贺诒芳动情地说,自己身体有什么不正常,蔡医生会主动约她到社区卫生中心看病,甚至还会免费上门为自己诊断治疗。“没想到,我也会有家庭医生”。

  贺诒芳是成都盐道街中学的退休教师,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患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到医院看病让老人感到十分不便。

  与蔡医生的“缘份”始于2007年6月的一天。经一位朋友介绍,贺诒芳专程找蔡医生看病。蔡医生详细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情况、以往病史等,然后给老人开处方,告之注意事项,并将老人的健康基本情况登记在册。考虑到老人双目失明,蔡医生陪着她取药,最后请护理人员把老人送回家。这一次看病的经历,让老人久久不能忘记,这比自己在大医院看病,排队挂号、候诊方便很多。

  贺诒芳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每周蔡医生都要打来电话,仔细询问情况。哪怕半夜三更自己身体感到不适,蔡医生也会不厌其烦地讲解吃什么药,注意什么。如果蔡医生有事出差,还要先给她打一个告知电话。

  热情、周到、负责的服务态度,再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让贺诒芳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了“定点医院”。今年贺诒芳90岁的父亲,也成为蔡医生的病人。

  贺诒芳并非蔡医生的唯一病人。在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蔡医生要负责东二道街、横过街楼一段近300名居民的健康保健,蔡医生也成为了这些居民们的“家庭医生”。每周她除了3个半天上门诊外,其余时间她都要到社区去做健康知识和预防保健宣传,建立每一个居民的健康档案,还要上门为社区病人诊疗。

  蔡正华告诉记者,2005年通过公招她便来到了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以前一直在医院工作的她,对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既陌生又新鲜。几年过去了,蔡医生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将免费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六位一体”服务,从而在城区中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新理念,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2000年,社区卫生服务在我省全面推开,现已取得明显成效。成都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已位居全国的先进行列。到今年底,成都市将建成28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实现全覆盖。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率达到64.3%。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