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次修改炼成《走向复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06:50  深圳商报

  

百次修改炼成《走向复兴》
《走向复兴》词作者李维福。本报记者 韩墨 摄

  【本报讯】(记者 于 雪 实习生 杨朔莹)“祖国是我的母亲,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走向复兴》这首歌词的创作定位是:在一个大家庭中,我想对母亲说什么话。我不能仅仅对母亲说‘爱’,这样的歌曲太多太多了。所以,我选了在母亲给了我们爱的情况下,我们宣誓如何走下去这样的角度去写。”歌曲《走向复兴》词作者、深圳人李维福2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李维福现任教育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创新时代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是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执行会长。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创作出网络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被谱成同名歌曲传唱全国。当李维福刚开始接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一首献礼歌曲的任务时,他感到压力非常大:“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这个问题我酝酿了好久。直到交稿的那一天,毫不夸张地说,我总共修改了上百次。”

  《走向复兴》最初的名字想叫《复兴之路》,但后来觉得没有动感,力量不足,最后还是确定为《走向复兴》。李维福说,歌词描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我们迎着风雨走向前方”和“挺起胸膛何惧风浪”,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6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刚解放的时候,有《歌唱祖国》,接着有《走在大路上》。创作者们站的角度都很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创作这首《走向复兴》,我们的角度要更广阔。”李维福说,“振兴中华”、“挺起胸膛何惧风浪”、“肩负民族复兴希望”、“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光芒”……把这些关键点串起来,既有实又有虚,得出的结论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复兴,走向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第一段,我从60年以来我们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变化,去反映60年的变化历程,是写实;第二段,我是通过抽象的方法去描述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以及其艰难的发展过程,是写虚。”而在副歌部分,《走向复兴》则以反复的“前进,前进,向前进”这样简洁有力而又昂扬奋发的歌词,直抒自信之情,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李维福最初构想的是“前进,走向,前进,走向”这样的结构,后来经曲作者印青建议,改成了“前进,前进,向前进”,从而更加符合进行曲的形式以及更加适合人们的传唱。为了让创作和老百姓能够更加贴近,李维福搜集了很多资料和民意,在歌词中运用了“排山倒海”、“何惧风浪”等一些比较口语化的词汇。

  作为一个深圳人,李维福说,正因为这个城市能够宽容失败的博大胸怀,让他敢于放手去创作《走向复兴》这样的歌词,“深圳是个年轻人的城市,充满激情。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产生了《春天的故事》这样的歌曲,紧接着又诞生了《走向新时代》,今天,共和国迎来60周年华诞,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是我们探索得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复兴更能和现在的发展结合起来,复兴也是今后共和国发展的走向。如果在别的城市,我也许不敢写这首歌,但在深圳我的压力就小多了,我只管勇于尝试。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很多朋友和领导的帮助和支持,还有曲作者印青的努力。我只是执笔者,这首歌凝聚了很多领导和朋友的智慧,我觉得很荣幸。”

  “我最得意的还是‘走向复兴,创造辉煌’这句,因为我们向往明天,振兴中华是我们的理想,这实在是激动人心的几句。”李维福最后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