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周年”新中国云南见证:强滇固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07:17  云南网

  今年入秋以来,在通往华宁县盘溪镇龙潭营村委会的乡村公路上,前来收购柑桔和柿子的货车络绎不绝,狭窄的路面时常出现拥堵。不过,只需半个小时,满载的货车就可驶入山脚下宽敞笔直的二级公路,融进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3天后,那些带着云南高原泥土芳香的水果就会出现在广州、深圳、上海和杭州。

  看着刚刚还挂在枝头的金色果实,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手中一沓沓厚厚的钞票,乡亲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一个个开心的笑容,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唤醒了一个千年不变的记忆。有人说,云南的历史,是随着马蹄走过来的历史。无论是2000多年前人类最早从亚洲腹地走向中南半岛和印巴次大陆的“蜀身毒道”,还是连接云南与西藏乃至约旦、不丹、尼泊尔商贸关系的“茶马古道”,那孤寂的山间铃响不绝于耳,伴着高原文明的脚步艰难跋涉。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马帮一直是云南陆上运输的主要方式。那时,从昆明到保山要21天,到昭通12天,到蒙自9天。

  双脚走遍天下的马帮时代渐渐隐去。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掀起一次又一次公路建设的高潮,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但是,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云南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并没有完全打破。并且,由于地理原因,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单一东向发展的经济格局,导致云南成为了全国交通大动脉的“神经末梢”。当国家实行从沿海到沿边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后,云南与东部、中部对外开放的“梯度差”虽然已开始缩小,但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却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突出。

  秀美的山川、富集的资源与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等“三大制约”,以及发展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等“三个差距”始终如影随形,横亘在云南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之中。

  打基础、调结构,成为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勒紧裤带搞省部合资,拉开澜沧江水电开发的序幕,还是九十年代发行公路建设债券,引进亚行贷款,借钱也要上交通,基础建设的夯声此起彼伏,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间断。面对奔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新世纪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已经没有时间再犹豫。

  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新世纪云南的最强音。

  强滇首先必须固本。作为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云南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马上像发达地区那样,强力实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轮驱动,只有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全力夯实发展基础,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云南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3年4月,一个云贵高原乍暖还寒的时节,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以“投资”作为主题的全省性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承载着26个民族繁荣富强的世纪梦想,通道建设、现代新昆明、滇中及滇西、滇南城市群建设、“三江”水电综合开发、滇中调水、新型工业化建设等全省性重大投资项目及规划鲜亮登场。

  “探索大思路、实施大项目、加快大建设、实现大发展”,一出出的大戏在莽莽高原上演,幕启幕落,精彩纷呈。

  从2003年起,云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连续跨越1000亿、1300亿、1700亿、2200亿、2700亿和3500亿6个整数关口。

  大投资和大建设,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长期以来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逐一被打破。

  2009年2月16日,腾冲机场正式通航。“极边第一城”近在咫尺,高原并不遥远。至此,云南这个满目皆山的高原省份,已建起12个机场,成为国内拥有民用机场最多的省份。2003年以来,云南20条高速公路先后开工建设,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边达海,通车里程已达2508公里,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万公里,居全国前列。

  在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大丽铁路将正式开通运营。这是继上世纪六十年代贵昆铁路、七十年代成昆铁路、九十年代南昆铁路后,云南第四次铁路建设高潮中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新线,紧随其后,将有9个铁路项目相继开工。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加速了云南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历史进程。目前,云南正紧紧依托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加快推进“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南亚次大陆的经济互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滇印合作交流掀开新的篇章,云南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完善。

  漫湾、大朝山等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小湾、向家坝、溪洛渡巨型电站建设进展顺利,云南已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强滇固本,农业是基础的基础。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持续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现代烟草农业的崛起,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农村有职业、农业是职业、农民成职业”,成为破解“三农困局”的突破口,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先进经验。

  牵住工业这只“牛鼻子”,这是强滇固本、加速云南经济腾飞的基石。

  2003年11月,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确立“工业强省”战略。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强劲推动下,几年来,全省先后投资1276亿元,完成省级重点项目700多项,云南工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质量、发展速度逐年迈上新台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从2005年开始,新三年国企改革突出推进了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武钢与昆钢、中铝与云铜、拉法基与国资水泥等实现了战略重组,云南国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盈利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昆钢、云铜、云天化等7户企业销售收入相继超过百亿元。2008年,全省国有企业营业收入1608亿元,比2003年增长3倍,位居全国地方国有企业第14位、西部地区第2位,云南经济总量迅速提升。

  强滇之基,在于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度;强滇之本,在于城市。随着现代新昆明、滇中及滇西、滇南城市群建设的不断推进,云南城市结构、城乡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曲靖、玉溪、楚雄、大理、蒙自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聚集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已成为引领云南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最强悍的角逐力量。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再尖锐,城乡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科教兴滇,教育为先;强滇固本,人才为要。

  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几年来,云南教育频频推出大手笔,不断攻坚克难,实现跨越发展。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03年以来,我省新增科技成果数量3000余项,居西部12省区之首,科技产出综合指数跃居全国第14位。

  教育和科技这两块曾经的“短板”,如今正在“拉长”,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滇固本,云南大地风生水起,成为一片被挖掘机唤醒的热土,走进一个用脚手架托起的时代。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省生产总值完成5700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第19位,创近12年来的最高排名。云南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做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

  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除了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资源以外,云南向世界展示出来的,还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自信。

  记者 杨建华 刘 流 (云南日报)<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