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明德(Adam Minter)(美国)
梦想能够实现吗
让中国大学生在校园的6吨垃圾里翻来拣去,大概出钱他们也不会愿意
现如今,“循环”在中国是个大热词。中国有很大的雄心,要花大力气在未来10年打造出“循环经济”。这个梦想能够实现吗?
我想先谈一下在中国生活数年之后的一个体会:即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循环”文化。
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和北美而言,人们几乎不会考虑循环再利用的代价。当然,偶尔地,人们也会计算进经济成本,但那多半是某市政循环回收项目突然之间需要补贴的时候。一般的公民很少会去想,他们丢进分类垃圾桶的纸张、易拉罐和瓶子值多少钱—— 将这些东西分类回收只是一项公民义务而已。
而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循环则更多是一种经济行为,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人们对于循环再利用的环境价值考虑的并不多。当然,偶尔地,人们也会想到这样能够造福环境,但后者只是一种附带性考虑,且常常是企业的营销噱头。一般的老百姓在把纸张、瓶子卖掉时很少会想,我是为了保护环境。他们多半考虑的是:我能从这些东西中回收多少市场价值。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位好朋友说给我听的故事。她来自湖南一个小镇,在当地,如果小孩子学习不努力,家长就会说,这样下去的话,你将来会去“拾破烂”—— 以在别人的垃圾堆里翻东西为业。换言之,在湖南乡下,从事“循环”工作就意味着,你这一辈子干不了其他任何事。
不知道湖南的家长和孩子们在看到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生做的这样一件事后,会有何感受?
整整一卡车的垃圾倒了下来,学生志愿者们马上开始在这堆10英尺高、20英尺宽的垃圾堆前忙碌开来。他们学习将垃圾分类:找出被丢弃掉的可循环物,送往循环工厂。
这场气味熏人的练习,是为了在校园里推广“循环”理念。
我猜,让中国大学生在校园的6吨垃圾里翻来拣去,大概给钱他们也不会愿意。我可以给出一长串原因,但最主要的应该是:垃圾分类是一份中国学生们都不愿意去做的工作。这与道德无关,是出于社会地位和报酬的考虑。
在上海,随处可见垃圾堆。这些垃圾被大量的农民工和城市贫民翻拣并找出“值钱”的东西之后,再送去处理,这样的方式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做这样一种工作只可能出于一个原因:他们需要钱。
来自发达国家的环保主义者常常要求中国制订政策和考虑问题时“更绿色”。我想,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但我又想提醒这些人士,至少在“循环”问题上,他们也应该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这样,才不至于产生难以沟通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