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园林的气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15:1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园林的气质

  移天缩地、叠山理水是我们造园传统的长处,能让人想到写意的国画,那种山石之间溪流潺潺、白云深处人影幢幢的景象,已牢牢把握住了“天人合一”之精髓

  文 | 莫衷

  豫园,和老城区的城隍庙套在一起,老资格的上海人,恐怕都不会把它看作什么了不起的文化景点了。非得单拿出这两个字来一看,才有点醒悟:哦,原来豫园还是个“园”,跟江南那些名头在外的“拙政园”、“网师园”、“个园”、“留园”是一个家族的。在起名字上,一个“豫”字让人浮想联翩,就像“网师”、“拙政”、“个”、“留”一样,都有某种方块字特有的含蓄美。

  从豫园想到一种业已稀薄的生活气质---“儒雅”。中国园林的空间艺术是十分独特的,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密切相关。对中国人来说,“天人合一”四个字并非泛泛而谈,园林即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和要求,用明末园林理论家计成在其名作《园冶》中的话说,叫“虽由人造,宛自天开”,将自然界的山水移至自家庭前,制造一个独立的、自足的自然空间,陶冶身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由于黄老哲学深入士大夫阶层人心,主宰私人园林的设计思想的,就是以“儒雅”为中心的趣味。

  打开阮仪三先生主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可以看到“豫园”名字的解释:“⋯⋯取名为‘豫园’,是有‘豫悦老亲’的意思。”这种书卷气十足的遣词,恐怕已非重视效率、怠慢诗意的当代人所能欣赏。

  本质上,可以说移天缩地、叠山理水是我们造园传统的长处,能让人想到写意的国画,那种山石之间溪流潺潺、白云深处人影幢幢的景象,已牢牢把握住了“天人合一”之精髓,呈现了文人墨客理想中的生存状态。

  在造园的历史上,陶渊明已在诗中道出了应达的境界,到了唐代,王维造了著名的辋川别墅,白居易在杭州任上整治开发西湖,在苏州任上写下名篇《太湖石记》,其所居之处总有山水拱卫,林石交叠,他在洛阳的白莲池有“枕前看鹤浴,床下见鱼游”之美誉。往下到宋元,由画家主导的私家园林设计继续沿袭前辈诗人开启的传统,司马光、王安石等人均能作画,各自建有园林,元代四大画家黄、王、倪、吴皆有园林小品图传世,这条线一直延续到明朝张南垣、计成等人,将中国私人园林的发展推向顶峰。

  阮先生主编的这本书颇为通俗,其笔法也完全沿用虚实相生、形容词层叠的汉语文风,也许,中国古典园林几乎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解剖、描述,因为“儒雅”的感觉总是意会胜于言传、可细毫勾勒而难重笔濡染的。■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阮仪三 主编

  译林出版社2009年7月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