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防疫站长道艰辛 防疫站,卫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21:40  台海网

  新华社记者孟昭丽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获称“瘴疠之区”,传染病高居人群死因首位,严重威胁民众健康。

  卫生防疫人员奔波于农村、山区,在脏水、污泥、牛栏、猪圈里与寄生虫和传染病打交道,先后消除了天花、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和丝虫病,基本消除了疟疾和碘缺乏病。

  福建四位老防疫站长向记者讲述各自的经历。

  以身诱蚊虫

  陈亢川1953年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派往漳州参加乙型脑炎防治。

  陈亢川回忆,每年7、8月间,乙型脑炎在漳州一带肆虐,民众惊恐万分,许多人拖儿带女躲避他乡。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大多是10岁以下儿童,病死率50%以上。相当一部分幸存者留下失语、偏瘫、痴呆等后遗症。

  当时乙型脑炎疫苗处于试用阶段,尚未投入临床使用。陈亢川和防疫站同事商量后,决定以人身诱捕,研究蚊子和其他昆虫孳生场所,设法切断传播途径。

  试养成虫,产卵孵化,观察幼虫,到各种可能孳生幼虫的水体里搜寻幼虫……陈亢川和同事花了近6年时间,发现昆虫蠛蠓是除蚊子外传播乙型脑炎的另一种媒介,找到灭杀幼虫、成虫以及人身防咬方法。

  陈亢川说:“为了研究昆虫,我们每天与脏水、污泥、牲畜打交道。有人认为大学生做这些没出息,我觉得为人民解除乙脑之害是自己的责任。”

  “不嫁防疫郎”

  福建卫生防疫行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好女不嫁防疫郎,一年到头守空房,匆匆忙忙见一面,丢下一堆臭衣裳。”

  老防疫站长潘宝骏说,70年代,他在山里做钩体病防治。没有菜吃,只好挖野菜。到猪圈里给猪抽血,经常弄得自己满脸满身都是猪粪。

  1984年,福建平潭一个小岛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数十人发病,2人死亡,人心惶惶。潘宝骏和同事奉命前往调查。经过临床观察、家庭访视、卫生宣传、病人疏导,事态得以稳定。

  2001年,福建上杭县出现大批学生不明原因“黄疸”流行,潘宝骏带队调查,发现病因是大量进食柑橘造成“高胡萝卜血症”,很快平息恐慌,安定了校园。

  潘宝骏亲历过多种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参与调查处理数次学校、宾馆、会议发生的食物中毒和群发癔病。他说:“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出一份力,是我最大的安慰。”

  

  随时处险境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防疫人员。防疫站长何家鑫说:“我们在病人最多的地方一住就是几个月,随时暴露在危险环境中,必须等疾病流行过去后才能离开。”

  何家鑫说,研究昆虫生活规律,长期以来靠传统办法:用人体引诱昆虫。“比如暴露自己一条腿,每小时让昆虫叮咬5分钟,以此绘制昆虫活动曲线,进而在高峰期来临前对该地区疾病加以预防。”

  防疫工作需要得到群众理解。何家鑫说,小儿麻痹防治中,要给孩子抽血,有的家长不同意。现在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提高了,这样的事情少了。

  肩上担子重

  防疫工作关系每个人的健康。从业几十年,许龙善觉得肩上担子很重。

  1971年,福建闽北暴发疟疾,许龙善和同事到达现场。“我们来到一个公社,看到85%的成年人病倒。医疗站里坐满发烧病人,个个面黄肌瘦。第一天我们就接诊60多位疟疾患者。”

  那一次,许龙善在闽北工作一年多,总结出预防疟疾方案,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我们坚持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下才走’,保证疟疾防范措施落实。如今疟疾在福建已经基本消灭。”

  上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