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题:“天下第一喊”——徒步方队总教练袁大庆谈阅兵训练亮点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常爱玲
“装甲方队,敬礼!”
“徒步方队,敬礼!”
1984年和1999年国庆阅兵中,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把命令送至肃立在天安门前的千军万马。下达这条口令的,是人称“天下第一喊”的袁大庆。
袁大庆今年56岁,1969年参军后曾任连长、参谋长、团长、师长等职。这次阅兵,他担任徒步方队的总教练。于是,一个不用话筒也能传遍方圆几里的声音,常常在阅兵村高亢响起。
国庆阅兵前夕,袁大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了阅兵训练的有关情况。
徒步方队有三大亮点,最终达标“一二三四”
记者:与以往的阅兵相比,今年的徒步方队有什么亮点?
袁大庆:有三大亮点。第一,今年的徒步方队中第一次出现了特种兵和二炮学员方队,涵盖的军兵种比过去更全了。同时,挂枪方队更多了,看上去更加威武。
第二,我们更加强调队员上身的挺拔和踢腿的力度,要求每一步踢出来像射箭一样矫健,要求落地声音铿锵有力,因此这次的方队在整体气势上会更强。
第三,这次阅兵的队员在身高、姿态等方面的条件比过去更好,比方说,所有男队员的净身高都在1.75米以上。
记者:经过训练,方队最终要达到什么标准?
袁大庆:简单来说,方队要达到“一二三四”:一块钢板——整个队伍像一块钢板一样平稳,两根标杆——每个方队的两名领队要走得最好,三条切线——横、纵、斜三条线都要像刀切一样直,四壁铜墙——四条边线要像铜墙一样纹丝不动。
记者:要实现“一二三四”,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袁大庆:从单兵训练、排面训练到方队训练,每一步都不容易。走步不难,走好难,要把方队几百人训练成像一个人走步更难。从当战士起,我就认为:队列训练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训练。
训练几个月,有队员长高了10厘米
记者:您认为队列训练更接近科学还是艺术?
袁大庆:训练的过程是门科学,训练的结果更接近艺术。科学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情就能办好。我们摸索出了队列训练的原理,按照这些原理组织训练,队形无论怎样变换,队伍始终是整齐的,这就证明我们的训练原理是科学的。
记者: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队员们有些什么变化?您对他们目前的水平满意吗?
袁大庆:很多队员长高了,长结实了。水兵方队有的队员几个月长高了10厘米。参加这次阅兵的大多是80后、90后官兵。他们理解动作快,吃苦精神也很强,为了动作早日过关,经常挑灯夜战。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为了天安门前东西华表之间的96米、128步,我们的战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很多人一个月踢坏一双鞋。我对他们非常满意。 记者:作为总教练,您也跟部队一起训练吗?
袁大庆:教练不能离开训练场,训练对象在哪里我就在哪里。课余时间,有的队员加班,我们也会去指导他们。每天我们教练跟队员一样,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的脑子里全是训练,晚上做梦都在训练场上教动作、喊口令。
嗓音天生洪亮,徒步直接反映军队战斗精神
记者:有人称您为“天下第一喊”“袁大嗓子”“袁大喊”。你的嗓音天生就这么洪亮吗?
袁大庆:天生的,加上后天的练习。在部队当班长时,我喜欢练习喊口令,到山上练,在树下练,曾经把嗓子喊哑了,在医生指导下吃了中药才调理过来,以后就越喊越洪亮了。军事指挥员的口令是很重要的。不带麦克风给成百上千的队伍讲话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在野外驻训作动员,讲话必须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记者:您曾经担任师长。带领作战部队执行演习等军事任务与阅兵任务有什么共同之处?
袁大庆:二者都需要一流的组织领导、高昂的士气和严格的训练,只不过训练的内容不同。阅兵是部队战斗力的反映。一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肯定走不出整齐划一的方阵。同样,完不成阅兵任务,等于战时打不赢。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军队已经从“骡马化”“摩托化”迈向“机械化”“信息化”,徒步为什么仍然是军队接受检阅的必要形式?
袁大庆: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阅兵首先检阅的就是人。徒步行进更能让外界直接看到我们这支军队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