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外交走向立体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7日13:26  《环球》杂志

  马振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在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赴美参加系列联合国峰会和G20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外交之上。

  60年来,新中国的外交获得了全面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而最鲜明的发展变化,则是在近30多年。外交理念、体制、范畴、内涵、方式等各方面的调整和创新,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化局面。

  这种演变,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

  从国际方面看,随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促使外交改变和突破传统观念,其内涵和形式都出现了新的扩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一、领域外交逐渐从国别外交的内涵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外交新概念和范畴。二、大量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一个或几个国家难以单独应对,这客观上推动了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由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各种专题国际会议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外交平台。第三,综合国力在外交中仍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但各主要国家日益认识到,单凭“硬实力”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而需要加强“软实力”的运作。第四,随着众多“非国家” 因素的广泛参与,外交逐渐改变了由政府部门“垄断”的状态,形成了民众积极参与并与官方外交相互促动的新局面。种类和数目繁多的“非政府组织”日趋活跃,网络等新型外交方式不断应用,对传统的政府外交既有贡献,也有挑战。

  从中国方面看,过去受国内外条件的限制,中国外交带有选择性、反应性和应对性的特点。但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外交从战略目标、思想理念到方针政策都做出了全面重大的调整。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和适宜机会,以及全面服务于国家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和历史任务。随着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相应加大。同时,中国和各国合作交流日益增多,利益进一步外延,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主观发展利益的需求,客观义务责任的加重,都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新的形势,中国外交与时俱进,成功构筑了包括传统的国别与区域外交、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领域外交、丰富多样的外交方式三大方面的立体框架。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国外交60年成就的厚实积累,更是外交开创拓展的丰硕成果。

  第一,中国始终把国别和区域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根本,全面贯彻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的外交战略布局,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创造了越来越主动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逐步改善和发展了同各大国的关系,成功构筑了总体稳定、互利共赢、健康发展的大国关系战略框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全面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国遵循真诚友好、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精神,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

  第二,中国积极参加领域外交活动,在关及全人类安全和生存等重大问题上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出负责任大国的关键性作用,赢得世界人民的高度评价,国际威望不断上升。中国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倡导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支持非洲发展复兴,并为解决世界贫困、粮食等问题作出了贡献。中国参与国际反恐、防扩散等活动,同各国协作应对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救灾、防治传染病等,得到广泛赞誉。

  第三,中国参与外交的范围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开阔,形式更加丰富,官方外交与民众外交相互配合,“硬实力”同 “软实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国政府是履行外交职责和进行外交操作的主体,政府外交的主要执行者是外交部门。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外交任务的多样化,中国已形成以外交部为主,各政府部门普遍参加,政党、人大、政协、军事等机构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尤需强调的是,首脑外交是当今世界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领导人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关键性作用,二十国集团峰会就是一瞩目例证。

  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部门各个层次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外交工作,是中国外交一大新发展。中国公民的国际意识不断增强,以各种方式推动和丰富了外交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外交另一新的发展。随着对“软实力”的重视,中国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和道德传统,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道义观念和良好形象,逐渐形成了富有影响的人文外交,这是中国外交又一新的发展。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