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年磨砺,修成盛世大谱 本报记者专访《孔子世家谱》续修协会会长孔德墉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08:01  大众网-齐鲁晚报

  

十年磨砺,修成盛世大谱

  孔德墉先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张晓科摄

  本报记者张宏磊乔显佳郭静曾现金

  孔德墉先生是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堂弟,生于济南,抗日战争爆发为避战乱搬至曲阜孔府。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北京读书工作,1980年迁居香港并开始从商。除了经商,担任修谱重任外,他还是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9月27日,本报记者在曲阜迎宾馆对孔德墉先生进行了专访。

  “串联”方式找到各地族人

  “年轻的时候忙于求学和工作,自己对孔子世家谱并不是太熟悉,甚至没见过,后来当上孔子世家谱续修协会会长也是偶然。”孔德墉先生很直率地告诉记者。

  孔德墉先生回忆,1987年,已经在香港定居的他到曲阜参加关于孔子的研讨会。会上他见到了孔子基金会的两位创始人谷牧与匡亚明。两位老先生建议孔德墉续修家谱。匡亚明说,“孔子世家谱如果不修,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

  “不能做历史的罪人,无论多繁杂,有多少困难,也要完成家谱的续修。”好强的孔德墉在心里告诉自己。后来,孔德墉赴台北会晤了堂兄孔德成,商讨续谱事宜,德成先生连说“应该修”。德成先生遂委托德墉先生联络近支兄弟,在曲阜召开了第一次续修筹备会。

  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1998年6月发表了告族人书,修谱工作正式启动。

  孔氏族人,繁衍昌盛,延续至今,历时2500余年,传裔83代,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居住海外。而上一次修谱(即《民国谱》)由孔子77代宗子孔德成主持,始于1930年,成于1937年,这距离修谱启动已隔60余年。

  60年沧桑巨变,原来家谱记载的有的已经迁居,有的已经死亡,他们的后代怎样查找?原来家谱没有记载的又怎么收集?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孔德墉和续修协会的面前。

  孔德墉先生介绍,为了能让工作顺利开展,续修协会各地相继成立500多个分会,设立办公室、小组和联络站。在济南续谱办公室正式成立,有了专门的办公地点,负责国内的寻访联络和资料汇总整理。同时借助媒体的力量发布消息,让各地的孔氏后裔知道正在修谱和各地的分会联络。

  慢慢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孔氏后裔开始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和协会联系。而有了这样的开端,通过亲戚找亲戚、族人找族人……不断“串联”起来,这样的工作就像滚雪球,有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参与,也给孔德墉和续修协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女性入谱是历史的进步

  孔德墉和续修协会还大胆创新,将女性族人、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首次录入世家谱。

  “刚开始确实有人反对女性入谱,但什么事情都有个开始。”孔德墉对记者说,“新的家谱女性大约占20%,有的原来名字没用辈分的女后裔听说能入谱甚至专门改了名字。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居于国外,入谱意味着找到了家的根,这是历史的进步。”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9月24日,新的《孔子世家谱》在曲阜正式颁发,全谱共80册,约2000万字,收录的孔氏族人数量超过200万人,在海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女性、少数民族、外籍孔子后裔的首次录入,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孔德墉告诉记者,即使在民国的旧家谱里,仅叫“孔宪明”的就有1192个,新家谱收录的人数比原来多了近3倍,这样的情况就更为多见。为此,新家谱信息量增加,以往只收录姓名,这次增加了性别、配偶、学历等个人信息,同时实现了数字化,建立了数据库并具有分类统计功能。“这也是把续修家谱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查询起来特别方便,原来想也别想了。”孔德墉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失散千年支派找到了“根”

  孔德墉说,孔子世家谱大修过程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多支失散千余年的孔子后裔支派被陆续寻得。最早现身的是失散1000多年的山西昔阳县的一支孔子后裔。这一支系在1000多年前就从曲阜迁移到了其他地区,因此在历代修订《孔子世家谱》总谱中没有记载,这支族人向续修协会提供了能够证明身份的派系族谱及手抄文本,上推直达孔子,并能在41代上与《孔子世家谱》总谱相衔接。目前,这一支系繁衍的2000多人已全部被录入总谱。台湾屏东、龙潭、桃园等地失去二百多年联系的900多名孔子后裔以及失散在山西昔阳和河南洛宁超过千年的两支族人也都陆续找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