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庆阅兵的形象与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08:01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一特殊日子,从中央到地方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各种回顾展、成就展等异彩纷呈。然而,对于“十年一大庆”的今年国庆节来说,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大阅兵。此次天安门前吸引的,除了咱中国人的目光,还有世界的眼球。

  国庆阅兵,直白地表明了军队武装与国家存续的必然逻辑。公元前的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就有了阅兵活动。我国的春秋时期也有“观兵以威诸侯”“大阅者何?阅兵车也”等记载。据说,令我们浩叹的西安秦陵兵马俑所展现的场景就是当时阅兵的阵式。“阅兵”这一称谓肇始于汉代,并历朝沿袭。而现代国庆阅兵的传统来源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所以阅兵频繁。在近代史上,苏联曾阅兵100多次,旧中国的军阀们也时常闹剧般地搞阅兵。

  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共阅兵11次。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和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均因国家和军队的实力增长快、形象变化大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非凡。

  时代不同,阅兵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也相去甚远。旧时的统治者阅兵,除了战前示威、战后欢庆胜利之外,其主要用意在于向诸侯和邦国示威,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而新中国的阅兵,走的是一条从“万国造”到现代化国产新装备的路子,不仅展现了军事力量的建设成就,见证了新中国国力的成长壮大,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华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几乎每次大阅兵我们的心旌都被鼓得满满的,心气被提得足足的,对新中国的信念也硬硬的。早年在苏联留学并目睹过莫斯科红场阅兵的刘伯承曾说,“阅兵无非就是一种特定内容的礼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国防大学的李大光教授将阅兵解读为“一种国家级的庆祝方式,一种能量的释放”。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今年的大阅兵,或许还承载着较以前阅兵更壮阔的民本意义和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事实告诉我们,强大的军队武装与和平稳定一体两面,不可离析。多年来国内外分裂祖国的势力活动猖獗,去年西藏突发的“3·14”事件、今年新疆爆出的“7·5”事件,无不说明了维护稳定的至关紧要;历次抗洪救灾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的惊天伟绩,无不诠释了人民军队力量的强大。再者说,去年以来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宏观经济受挫,此时更须凝聚团结的人心,激发进取的力量。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党指挥下的“枪”,也必将经受同样的考验。

  人民的军队,由人民检阅。天安门城楼上,检阅者作为人民的代表盘点仪仗;城楼之下,人民二字将被大写到海角天涯。整齐的方队如排山倒海,划一的步伐似金戈铁马,2007式军服会因人而爽飒,欢乐的海洋将比奥运会开幕式更加盛大。这一切,是人民军队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力量,更是广大群众继往开来信心无比的群像。我们了解到,平日里军人们刻苦训练,对每一个动作都细化分解,再三雕琢,步伐和时间精准的近乎无以复加,而这并不仅仅为了展现人民军队威武、文明、胜利的良好形象。因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小康和谐的理念,都将一同汇入阅兵场上的每一步调、每一声宣言。

  形象就是力量。温总理多次讲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作为浓缩了宏大叙事背景的此次阅兵式,必将让这一信念在中华大地上激起更辽阔、更激越人心的回响。

  姜飞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