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土包子”站岗到服务世界旅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08:22  南方日报

  边防警官口述20年东莞口岸发展

  本报讯(记者/段思午通讯员/闻思思吕志方)“20年前,东莞口岸每天只有七八百名旅客出入境,内地出国的很少。现在每天出入境人数达到两千三百多人,大陆旅客将近一半。”国庆来临前夕,东莞边检站退役警官孙军卫接受了本报采访。他的经历让人们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广东的农村比内地强

  1986年11月,当时年仅19岁的孙军卫从河南平顶山入伍,分到东莞边检站的前身黄埔边检站太平分站。这让孙军卫很兴奋。在那个年代,到广东几乎就是随手能捡到黄金的代名词,更何况中英街一街之隔就是香港。

  在新兵下站训练的路上,孙军卫看到前面一块路牌上写着“深圳”,心情很激动,自己马上要到特区了。没想到车子一拐弯,路越来越窄,两边灯光越来越暗。晚上10点多下车,周围都是农田,一栋四层的营房是附近最高的建筑。孙军卫这才知道这里是东莞。

  尽管当时的东莞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但也让从内地来的新兵觉得很新鲜。“那时候这里的农民都住上自己盖的小楼,一个镇比内地县城都繁荣。”孙军卫记得那时候自己听不懂白话,出去跟当地人交流比较困难。有一次,一个湖南兵自告奋勇地说:“你跟我出去,看我怎么和别人交流”。结果,他说的“白话”当地居民愣是听不明白。

  外国旅客成了“珍稀动物”

  新兵连下站见习时,孙军卫和内地许多新兵一样,第一次见到外国人。那时候太平口岸是东莞唯一一个出入境口岸,每天人流量在800人次左右,以港澳旅客为主,也有一些外籍人士,其中不少来东莞或周边城市考察投资环境的。“当时看见外国人,就跟看到珍稀动物一样。”孙军卫说,自己后来还闹过一次笑话。1990年5月,刚刚提干的孙卫军在执勤时提醒战士注意维持秩序,提到了离自己不远的外籍旅客。“我对战士顺口说了句‘鬼佬’,以为老外听不懂,没想到这个老外转过身用很流利的普通话跟我们交流,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

  但这种和外宾的接触,也让孙军卫很自豪。他给同学写信:“我来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地方,在虎门销烟的地方守卫国门。”

  当初出入境的大都是港台和外籍旅客,偶尔有大陆出国人员,新兵觉着很羡慕。“那时候规定每个人归国可以带三大件电器免税,这是我们这些一个月十几块津贴的新兵不敢想象的。”

  不出国门“走遍”世界

  根据有关纪律要求,孙军卫没有出过国,但他说自己不出国门也曾“走遍”世界。

  由于船舶属于注册国家的主权管辖范围,相当于流动的国土。因此每一次对外籍船舶的登船检查,相当于踏上别国的领土。上世纪90年代,孙军卫曾担负过驻船监护,他“走”过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巴拿马等世界船运大国。那时边检、海关、港监、卫检四个部门联合检查,只有边检需要在货船卸货期间一直驻守在船上。吃穿都在船上,少则一两天,多则三四天。“很多台湾、香港的船员对大陆很感兴趣,经常询问我们经济发展怎么样,生活是不是比以前好。”

  说起近20年的边检生涯,孙卫军最大的感触是,东莞口岸的变化见证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东莞只有一个口岸,每天七八百的人流量,大陆居民外出的很少。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发展,大陆旅客明显增多,甚至买去香港的船票都要托熟人“走后门”。到了今天,平均每天东莞口岸出入境旅客达两千三百人,约有一半是大陆旅客。“过去想偷渡到香港去的人很多,因为那边收入高。现在几乎鲜有人想偷渡过去,反而是有过去的人想回来。”他说。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