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52年:保卫和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20:49  内蒙古晨报

  

1952年:保卫和平
■1952年火箭炮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基本数据:共有66个方(梯)队,其中57个地面方队,9个空中梯队,受阅人员共11300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2门,坦克、自行火炮99辆,装甲车16辆,汽车156辆,三轮摩托车160辆,军马1104匹,飞机153架。阅兵式历时65分钟。首都50余万群众参加庆典和游行。

  受阅部队的组成:有南京军事学院、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第1战车学校、第6炮兵学校、长沙高级工兵学校、大连海军学校、航空学校的学员,有伞兵部队、第66军步兵第196师、炮兵第14师、炮兵第22师、战车第1师、骑兵第3师、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北京公安总队、空军飞行部队的官兵,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兵代表。共组成66个方(梯)队,受阅人员共有11300人。受阅装备,有各种火炮112门,坦克、自行火炮99辆,装甲车16辆,汽车156辆,三轮摩托车160辆,军马1104匹。

  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式,朱德总司令乘检阅车检阅部队,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给全国武装部队和民兵的命令。聂荣臻代总长任阅兵总指挥,这是他第4次任阅兵总指挥,也是最后一次。高举“八一”军旗的仪仗兵首次出现在徒步方队前面,军乐团高奏进行曲最后走过检阅台。160辆摩托车组成三轮摩托化步兵方阵,来自全国由10多个民族民兵组成的方队,是这年阅兵式上的亮丽风景。“保卫和平”是这次国庆阅兵和游行队伍的主题。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紧张地进行中。就在国庆节前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举行了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进展顺利,尽快结束战争已是胜券在握。这时,和平与建设的呼声,正成为新中国的时代最强音。这年2月,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31个师转为建设师;4月,中南军区派出10万官兵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调拨41个师、11个整团转为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6月,全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运动;7月,毛泽东主席发布“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部队”的训词。这年的国庆阅兵,正是在这样的“战争与和平”交织大环境下举行的。

  7月3日,总参谋部召开了专题研究国庆阅兵典礼问题的会议,代理总参谋长、阅兵总指挥聂荣臻主持会议。会议就国庆阅兵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阅兵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10月1日,有50余万人参加的国庆典礼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典中进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和各界人民的游行活动,充分彰显了新中国成立3年以来在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武装力量。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4次国庆阅兵,时称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庆节”。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临检阅。出席当天阅兵式的还有副主席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秘书长林伯渠,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叔通,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彭真。在检阅台上的还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委员,各委、部、会、院、署、行的领导人,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首长,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京常务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时来我国访问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在观礼台上,有我国各条战线上的代表,有华侨回国各观光团的团员。出席观礼的还有应邀前来帮助我国进行建设的苏联专家代表,时在中国访问的外国朋友和贵宾,各国使节和外交人员等。在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上观礼的国家领导人和嘉宾共有1万多人。

  上午10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祝典礼开始。全场肃立,军乐队高奏国歌,100门礼炮齐鸣28响。

  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车检阅受阅部队。阅兵式由代总长聂荣臻任总指挥。

  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之后,登临检阅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给全国武装部队的命令,他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空军、海军和人民公安部队的指挥员、战斗员、政治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全体同志们:我们和全国人民一起,热烈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我命令你们,时刻地提高警惕,紧紧掌握自己手中的武器,熟悉和精通自己的业务,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军事政治知识,加强体质锻炼,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并发扬艰苦耐劳、廉洁朴素的优良作风,为解放台湾、巩固国防、保障国家建设顺利进行而奋斗。”最后,朱德以别具时代特征的6个“万岁”口号结束讲话:“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胜利的组织者、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万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