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总理走山路凭吊志愿军先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7日23:43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特派记者/翟磊

  本月4日至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对朝鲜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作为随行记者,本报特派记者随着温总理走进了位于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中国两任总理都来到桧仓

  桧仓郡位于平壤以东大约100公里的朝鲜腹地,曾是上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部所在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总部几易其址,于1951年下半年迁至桧仓,直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

  据探访过志愿军总部旧址——672高地下面的一个山洞的记者描述,洞口西侧有一座平顶石结构房屋,便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当年的居室兼办公室。室内陈设简朴,只有电话、桌椅和床具。作战指挥室曾渗水不止,阴凉潮湿。为此,朝鲜领导人金日成1952年11月到桧仓时,曾指示用防潮木板和防漏材料予以加固。据了解,金日成战时曾先后四次来到桧仓,与志愿军领导同志共商战略大计。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所在地,原本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1954年,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和内阁志愿军下令在此兴建志愿军烈士陵园,翌年初步建成,1957年最终完工。陵园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是朝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了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

  由于烈士陵园距平壤较远,且多为崎岖山路,此次温总理5日前往陵园凭吊时,竟然在清晨5点半就出发了。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温总理一行才得以抵达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半个多世纪前,周恩来总理1958年访问朝鲜时也不辞辛苦来过这里。

  先烈与家乡的黑松相伴

  桧仓烈士陵园坐落在150米高的山腰上,依山而建。陵园四周群山起伏,苍松翠柏环绕,山下溪水潺潺。陵园由下至上分三层景观,每一层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形象。

  大门至陵园第一层有240级台阶,象征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的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第三层的墓地里,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长眠于此。温总理此前凭吊志愿军烈士,先是在毛岸英烈士的墓地前敬献了花束,并随后走入墓区,深切祭奠志愿军烈士们的英灵。

  除3名无名烈士外,每一个坟冢前都立有石碑,所有墓旁都种有一株当年从中国移植的东北黑松。

  金日成要求管理好陵园

  据朝鲜人说,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是由金日成同志亲自发起建设的,他还多次指示要管理好,使之成为永久的纪念。据介绍,桧仓郡城市经营事业所专门有烈士陵园作业班,专职负责陵园清洁美化。

  据朝鲜方面的讲解员说,陵园内毛岸英烈士墓碑旁的半身花岗石雕像也是根据金日成的特别指示,于1983年安放的。此前,这里摆放的是毛岸英烈士的遗像。据悉,毛岸英的石像是按照桧仓郡前党委责任书记金学松访华时从韶山要来的照片请行家雕刻的。凡见过毛岸英的人,都说雕刻得十分逼真。

  每逢清明、中秋和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朝鲜各地党政机关、人民军和学校总要到志愿军烈士陵墓前敬献花圈,不少朝鲜人也会自发地献上一束束鲜花,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悼念。此外,中国驻朝鲜使馆人员每年也会到烈士墓前缅怀先烈。

  志愿军烈士陵园知多少

  在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4万志愿军将士的忠骨埋在了朝鲜的青山绿水间。

  在朝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大小有近百个,桧仓烈士陵园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位于松岳山的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规模也较大,葬有1.5万多名烈士。2000年10月,时任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曾前往该陵园凭吊。

  此外,规模较大的还有平壤的兄弟山志愿军烈士陵园、江原道的上甲里志愿军烈士陵园、平安北道的安州、介川志愿军烈士陵园等。

  中国沈阳也有一个志愿军烈士陵园。该陵园建于1951年,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那里安葬着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122名烈士。

  历史回眸

  毛岸英瞒着妻子上战场

  在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毛岸英的坟墓显然是最醒目的,不仅因为坟墓的位置,更因为他的特殊身份。

  毛岸英八岁时随母亲杨开慧入狱。母亲牺牲后,毛岸英一度流落街头,当过学徒,捡过破烂。1936年,毛岸英被组织安排到苏联学习。1945年回国后,他参加了土改工作,解放后又去了工厂。1950年10月,他积极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号召,瞒着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前,他匆匆到医院向刚动过手术的爱人刘思齐告别。哪里想到,这竟然是这对年轻人的诀别!3年后,刘思齐才知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当年,毛岸英要上前线,周恩来、彭德怀等都劝阻过。可毛泽东解释说:“岸英有要求,我应当支持他。”

  毛岸英来到朝鲜后,在志愿军总部任翻译、机要秘书兼做参谋工作,参加了第一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刚刚打响。那天早晨,美军3架B-29型轰炸机掠过志愿军总部上空,并扔下了大批凝固汽油弹。爆炸的气浪和熊熊的烈火吞没了总部办公室,当时正在办公室的毛岸英没能跑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靠一只烧剩的表壳辨认出了毛岸英的忠骨。在清理遗物时,只发现了一只很小的帆布包,里面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日用品、一把小剪刀,还有一些他珍爱的书籍。  

  毛岸英牺牲时年仅28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他的遗体就安葬在当时牺牲的地方、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平安北道昌城郡大榆洞的山上。1955年秋天桧仓陵园初步建成后,毛岸英烈士的墓地由大榆洞迁移至此。

  2006年5月,刘松林(即刘思齐)等毛岸英的亲属曾来到毛岸英当年牺牲和如今长眠的地点凭吊。当时已经70多岁的刘松林带走了大榆洞的一包泥士作为纪念。(钟边)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